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南高校“抱团”培养研究生 重能力不唯成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5日 10:12   工人日报

  近日,一场研究生培养机制深入改革的大幕再次在郑州大学悄然拉开。比起2008年该校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率先打破“博导”、“硕导”终身制,郑州大学此次与河南省内18所高校签署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等一系列举措同样引人关注。

  联合培养,优势互补

  4月份,郑州大学与南阳师范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18所高校联合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标志着河南省高校共同培养研究生新模式的开始。

  作为联合培养单位的新增导师,南阳师范学院邱东方教授多次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但是苦于所在学校没有硕士点,无法由研究生助手组成的科研梯队来共同完成项目。邱东方教授说,一些省部级项目申请过来后,仅靠自己一人来完成,显然不太现实。“如果没有这次改革,一切都是空谈。现在不仅是我,我们学院搞科研的年轻教师都备受鼓舞,劲头很足。”

  像邱东方教授一样,首批遴选的150名联合培养单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今年开始就可以接收在郑州大学完成第一学年公修课和专业课的研究生了。

  作为此次改革的受益者,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臧明玺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副教授“博导”。

  “联合培养模式,破解了省内一些高校因为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困局。”臧明玺说,高校可以广泛吸纳相互间的优势学科、特色方向和师资专长,大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而对科研项目及经费较充足、科研成果较多的优秀教师配备足够数量的招生指标,不但有利于增强学术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形成导师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

  “双导师制”保障研究生后顾无忧

  考入郑州大学的张周峰当初没有想到,2年的研究生生涯,会有二分之一时光在企业里度过。

  “一开始以为是实习,后来才知道,是学校与企业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两边都有导师。”作为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第一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张周峰已经在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做了近一年的项目研究,这个公司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共建的148个实践基地之一。

  “在学校里,由周清雷教授对我进行理论指导,在企业有周平博士对我进行实践指导。”张周峰说,自己在学校构建的“平台+模块+专业实践”的课程体系内学习、实践了近1年,如今已顺利和国内一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签了就业协议。

  学生在求学期间享受“双导师制”教学,是郑州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上又一个探索。而对于那些专心科研的优秀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则通过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予以保障。

  “我们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覆盖面很广,70%的硕士生和90%以上的博士生均可获得资助。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一年可拿到2万左右的奖学金。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将自行承担所有费用。”负责郑州大学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王宗敏说,与之相配套,研究生培养引入淘汰机制,不再“一考定三年”。学校的研究生机制改革,使导师不但要有经费投入,而且还要负责每学期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和其他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淘汰综合素质和学业不合格的学生。

  “奖学金对支持和激励研究生专心投入学习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郑州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李贵勋说,以前博士生每月只拿280元的补助,还不如郑州最低生活保障高,根本无法让人安下心来搞研究。相比较根据过去入学时的考试成绩来确定公费和自费的做法而言,如今学校奖学金机制更加人性化,既可以保障读研期间生活后顾无忧,也可以让学习和科研有挑战、有动力,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研究潜力。

  研究生“质仍需要提高”

  “量上去了,质仍需要提高。”在河南一些高校,一名即便没有科研经费的导师指导二三十名研究生已成为常态,一些博士生或硕士生入校后,有的忙于各种实习、讲课,有的为将来工作而四处奔波,有的学生干脆就把考研当成改善生活环境和逃避就业压力的“避难所”,在这样的状态下让做研究,不但不利于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对国家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极大浪费。

  目前,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正稳步进行。从2006年的3所高校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到2007年扩大到17所,再到2008年有研究生院的53所高校,2009年扩展到所有部属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力气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高校的普遍共识。

  然而,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并不仅仅是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截至2009年底,我国博士、硕士、学士授予单位已分别达到347所、697所、700余所。

  记者了解到,作为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郑州大学,目前有博士点89个,硕士点258个,教授633人,副教授1619多人,在校研究生已突破13000人。

  “研究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科学研究生力军。”郑州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申长雨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激发其创新动力进而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留在国内深造,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成为学校能否向研究型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