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华硕士及其导师被指抄袭 校方称构成学术不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3日 11:25   现代快报
潘晓春勾画出的论文核心公式被抄袭的地方 实习生 朱云辰 摄潘晓春勾画出的论文核心公式被抄袭的地方 实习生 朱云辰 摄

  如果不是在期刊数据库中多看那几眼,潘晓春或许并没有机会发现那篇跟自己的主要思想、核心公式甚至个性化用语都高度近似的论文。  

  “我既气愤又惊诧。”潘晓春说。尤其是涉嫌抄袭者竟然出自清华大学

  41岁的潘晓春是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所指控的抄袭者是清华大学的硕士孟昌波及其导师马吉明教授。今年初,潘晓春开始走上曲折的维权路。

  几经交涉无果,潘晓春实名举报到清华大学,在被校方踢了几次皮球后,潘晓春无奈将此事发到网络上,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今年5月,潘晓春终于得到校方回复,表示将会做出处理。

  日前,快报记者就此事展开了调查。清华校方也向本报答复:初步构成学术不端,6月底将会作出最终的调查和处理结果。

  □快报记者 张瑜 王凡

  无意中发现

  论文被抄

  最近这几年,潘晓春每年都有一篇学术论文发表,而这完全是兴趣使然。

  “可能像我们这样工作多年的人,发表论文也就是评职称的需要,我当初也不排除这种想法,但后来发论文则与别人不同了,我确实很有兴趣研究些自己领域内的学术问题。”

  潘晓春是江苏泰州人,199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后进入东南大学(微博)攻读硕士,此后进入江苏省电力设计院做工程师,从事电力工程与水文气象勘测工作。凭着多年的钻研,他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并在多份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过论文。

  今年春节长假结束后,一直关注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潘晓春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浏览论文,发现了一篇名为《风资源评估改进方法的研究》(以下简称“孟文”)的论文,发表在2010年12月出版的《水力发电学报》上。”潘晓春此前也做过相关研究,就想下载下来留作资料。

  “论文的摘要与我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很相似,等仔细阅读全文后,我惊诧地发现,论文的整体思想、核心公式、甚至个性化语言都跟我相似,这也太巧合了吧?”潘晓春曾在2007年10月的《现代电力》上发表过《基于矩函数的风速概率分布参数估计方法》一文(以下简称“潘文”),通读全文后,他确认是抄袭。

  论文的署名有三人,分别是孟昌波、马吉明、杨建设。

  “孟昌波是清华大学2008届硕士生,马吉明则是他的导师,而第三作者杨建设则可能是与他们相熟的人。”潘晓春说,从署名情况看,主要涉嫌侵权的责任人应该是孟昌波和马吉明。

  随即,潘晓春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到孟昌波的同名学位论文,完成时间显示为“2008年6月”,而其论文指导老师即马吉明教授。潘晓春表示,孟文宣称的“新方法”与他于2007年发表论文的3阶原点矩公式的形式和经验系数完全相同,这涉嫌抄袭了他的独创性研究成果,根本不能称之为“新方法”。

  “我决定给涉嫌抄袭的人写邮件,就想看看他们怎么回应这件事。”潘晓春记得很清楚,写信那天是2月14日情人节。他给孟、马二人发了邮件,并抄送论文发表刊物《水力发电学报》和他原论文所刊发的《现代电力》编辑部,并申明自己的态度:说明事实真相,消除不利影响负责等等。

  数次交涉,对方坚称没抄

  “2月15日当天,我就接到了马吉明教授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他语气还比较客气,首先说了句对不起,然后表示道歉。”潘晓春说。

  “但他说,论文的参考文献存在漏注和错注的情况,希望我体谅。”这番话让潘晓春没法接受,他坚持认为对方就是抄袭,但马教授并未正面承认这一点。

  “马教授说与我们河海大学(微博)的某教授关系不错,一再表示要来南京与我面谈,我认为既然不承认存在抄袭,那没必要麻烦马教授过来一趟。”

  潘晓春说,他想要的结果并不复杂,他只希望对方承认抄袭的事实,消除对他本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果你认错了,那这事也就轻松过去,我不追究。”

  但事情远非潘晓春想象的那么简单。几天后,他收到《水力发电学报》的邮件,称孟昌波本人并未联系到。

  此后,潘晓春与马吉明之间再也没有了电话沟通,只有过几次邮件往来。马教授在邮件中表示,他在电话中的态度已经“非常诚恳”,不明白潘晓春抓着此事不放“要达到什么目的”,潘晓春一再与马吉明理论,但这些沟通并未奏效。

  直到2月24日,论文第一作者孟昌波发来“对潘晓春先生质疑信的回复”。孟昌波在回复中称,他收到导师马教授邮件才得知论文被指抄袭,于是“决定抵京向学报及导师解释清楚”。在回复中,孟昌波从“关于时间”、“思想形成过程”、“数学拟合过程”、“关于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做出解释。孟昌波表示,“孟文”的思路最早形成在2006年8月,早于“潘文”发表的2007年10月,“不可能存在抄袭”。

  对于这份回复,潘晓春觉得很可笑,他给孟昌波回复了邮件,并且就这四条逐一反驳。

  “他将‘思路形成’实际时间提前,证明‘完整思路’早于我,思想形成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此解释‘巧合’,这不是笑话么?”

  潘晓春特别指出,孟昌波提及2006年8月参加木联能软件培训,而据他已掌握的资料,孟硕士参加时间或是2007年7月10~13日,而非其声称的“2006年8月”。

  “确有必要的话,我可以提供一同参加培训的人员名单及通讯录等资料。”潘晓春在对孟的回复中说。

  此番交锋后,潘晓春没有再与孟昌波联系。可随后,倒是有位自称是河海大学校友的人联系到了他。

  “他跟我拉校友关系,说曾经在河海大学读硕士,后来又去清华大学读博士,算是两所高校间的‘桥梁’。”这位校友委婉地告诉潘晓春,清华对这种事情的处理很严厉,对老师和学生影响都会很大,他希望潘晓春就此收手。“我跟这位说客在网上聊过,但我表示只想让他们师生两个人给个明确答复而已。”

  向校方举报,又被“踢皮球”

  潘晓春表示,在整个维权的过程中,他采取什么样的举动,完全是视孟、马的态度和认识程度决定。

  在他2月24日晚写给《水力发电学报》的文章《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书写自己的诚信记录》中,他表明自己的态度:无意给“孟硕士诸君”带来任何损害——

  “出于对相关各方名誉利益的尊重,我至今未就此事举报至清华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及更甚,愿相关人员倍加珍惜,慎言慎行,并迅速积极反应。倘若孟硕士等一直执迷不悟,或逼我通过一切可能之途径,查清事实,捍卫尊严!”

  他通过学报向孟问了四个“难道”:“难道您真的非要把此事提交至清华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或更甚?难道您真的非要启动《清华大学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相关程序?难道您真的非要绑架学报的良好口碑和导师的学术清誉?难道您真的非要在清华百年校庆前夕因此不雅事件引来众人围观指戳?”

  但公开信发出后,两人始终未有积极有效的回应。于是,潘晓春于3月7日给清华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发去了书面函件。

  潘晓春查阅了《清华大学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试行),第二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范围做了明确说明,包括在申报课题、进行研究、报告研究结果和评价学术成果中,伪造或篡改数据资料、剽窃他人成果和提供虚假信息;在发表物中不正确注明他人的学术工作和不适当的署名等。另外,第四条对写明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受理,其中第2条写着接到举报之后的5个工作日内,学术道德委员会与被举报人所属单位负责人协商,决定是否实施调查。

  “但5个工作日内我没有接到任何回复。”

  潘晓春在5个工作日后致电清华学术道德委员会,被告知当天就会交给研究生院学位办。他又与研究生院学位办联系,又被告知要转至水利系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具体来办,过两天再说,但却又没了回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