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抢生源引网友感慨:做让社会和学生尊敬的高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1:08   上海青年报
  高校招生咨询会上,学生咨询有关招生政策。<b>本报资料图记者 施培琦 摄</b>   高校招生咨询会上,学生咨询有关招生政策。本报资料图记者 施培琦 摄

  高校“掐架门”事件持续发酵,先是复旦教授报料部分地方政府干预学生志愿自由填报,为政绩“绑架”学生上“北清”;接着复旦交大发了两则“声明”。昨天,更是演变为两校部分知名教师以及诸多学生也掺和进来的一出更为荒诞的谩骂闹剧。有专家指出,高校之间的招生大战由来已久,学生的权益和空间在不断被侵蚀。招生,是孩子们中学毕业后面临的大学第一课,高校是否就是要以这样的面目言传身教?本报记者 刘昕璐 首席记者 朱文娟

  招办工作人员提前摸底

  “高考(微博)分数一出来,每位招生老师都紧张,压力特别大,就是害怕输给竞争对手,都是功利化、‘面子工程’逼出来的。”圈内人士表示,争抢生源从“暗斗”到“明争”,甚至是互相掐架这种程度,正是国内高校浮躁之风的反映。事实上,“招生大战”日趋白热化,主要是为了让考生坚定地报考自己学校,或者从别的学校改签本校,也早已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

  山东省某中学一位已经退休的教导处主任告诉记者,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前夕,高校的招办工作人员都会到各地提前摸底。“其实高校和地方中学的联系都是多年老关系了,有些高校还会请地方中学的负责人吃吃饭、喝喝酒、送点纪念品,为的就是可以提早拿到考生的联系方式,尽早联系到学生。”这位业内人士称,一旦等到高考成绩出来,高校招生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考生的分数,并与学生直接取得联系。“名牌大学相对来说招生还算规范,顶多会提前给予承诺。”他举例说,今年某县一位高三生考了县状元,在市里排名第二。这位高三生的校长在了解情况后便与国内两所名校联系上,其中一所高校与之联系,表示会“预录取”这名考生。

  曾出现过承诺给考生免学费情况

  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多数名校由于可以招满学生,所以做法相对规范。而那些一直招不满学生的高校,则用尽各种方法。“过去曾经出现过承诺给考生免学费的情况。一些很差的学校还承诺帮助招生的老师,代招一名学生可以给老师300元、500元甚至1000元不等。”

  据圈内人士披露,目前常见的“不光明”招生招式还有:北京某名校到一些省份,根据当地的高考“百强”排名表,据此采取“人盯人”战术,一一电话联系,甚至登门造访,许诺种种优惠条件,此番情形简直与产品推销员相似;一所名校在某地本无文科招生计划,但为争夺当地文科状元,也改变计划加入这场激烈竞争;同一梯队的高校互掐生源,互打彼此招生热线,导致考生打不进电话。

  评价高校体系单一,致“走火入魔”

  在华东师范大学招办主任周鸿看来,对于同处国内一流的高校,办学水平并无明显高低之分;同样,对于所招生源,高考考分的几分之差,也不代表考生真实水平有多大差异。然而,由于评价大学的体系单一,因此,促使不少国内高校过于注重前端招生环节,甚至不惜“走火入魔”。“证明我比你好的方式,似乎只剩下我招来的考生分数比你高而已。”周鸿颇为遗憾地说。

  面对这样的教育制度,如何改变已有格局?高等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学生只有一张录取通知书,并不说明学校水平高。“这就需要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让学生能够真正手持多份通知书来选择大学!”他举例说,如果北大发放了100张通知书,只有30个人去,那么,教育改革就成功了。熊丙奇同时表示,国外一些著名的学校,每年发放上百张录取通知书,可能最终只有60-70%的录取率,学生进校后甚至可以再选择其他学校,这才完全赋予了受教育者选择权利,学校也由此更加鞭策教学质量的进步。

  无独有偶,周鸿也持有相近观点。他觉得,高校各有所长,专业也各有侧重,只有考生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这才是最好的。周鸿指出,今后,若某些程度上能率先开放部分高校“一档多投”,或许可以平息剑拔弩张硝烟四起的“招生掐架战”。“如优秀的考生可以收到北大哲学专业的预录取通知书,也可能收到清华大学金融专业的预录取通知书,这就完全根据考生自己的志向兴趣选择了。”

  大学第一课,高校该如何言传身教?

  “名校不好好做榜样,在这边互掐算什么啦?怎么教学生?”“请做让社会和学生尊敬的高校”……看得出,对于招生引起的“掐架”本身,多数网友都表示出了失望。

  专家指出,高校之间的招生大战由来已久,学生的权益和空间不断被侵蚀。如今,招生环节,正是学生们中学毕业后的大学第一课,高校竟想如此言传身教吗?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章仁彪认为,不少高校把“创一流”异化为“拼生源”,仿佛一流生源就能造就一流高校。“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的趋势下,各高校应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变为‘教而得天下之英才’。”

  章仁彪说,此事也再次令人们反思高等教育圈的诚信问题。新生正式进入高校就读,如何能接受学校的诚信教育、接受老师的模范表率?“从考试诚信到学术诚信、社会诚信,恐怕都会受到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一直说,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当面临现实社会的拷问时,高校正在以自己的所为作答。”章仁彪还呼吁,学校要鼓励老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样简单而自由的学术空间。

  》链接

  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对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以及营造良好高考社会环境提出了要求。但是针对目前愈演愈烈的抢生源大战,却没有相关条款对高校间不良竞争、各地行政部门对考生干预等恶性手段进行干预和处罚。

  》记者手记

  让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学生

  □刘昕璐

  在招生“掐架门”愈演愈烈的过程中,最纠结、最茫然、最无奈的还是考生及家长。人们不禁要问:恶性争考生让中国高校的道德何在?教书育人的责任亦让人深表怀疑。高校所作的一切,究竟是一切为了学校自己,还是一切为了考生?

  与此同时,一条“11名内地高考状元花落港大人数比去年增加一倍”的新闻,扎扎实实地让大家看到港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要说,恶性竞争造成的只能是两败俱伤。也请大学尊重考生自己的选择,不要让政策、手段等成为考生未来发展的限制。如果一个学校重视学生的培养,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让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生源大战 招生 高考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