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无数条岔路,这时候已经不存在天赋、能力或者运气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你坚持了什么,最后你就会成为什么。对于我个人来说,考研,是结束,也是开始。
辞,还是不辞?这是一个问题
2008年7月,我从合肥某高校本科毕业,从此开始漂泊江湖,浪迹衣食。2010年在文字岗位上工作了近2年后,我忽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感。两年里,南去北来,人书俱老,相似的面孔,雷同的话语,日复一日,除了重复还是重复,我内心里那些曾经激荡不已的梦想都去了哪里呢?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的人生迫切需要突破。
思前谋后,我决定辞职考研。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那些徘徊犹疑、举棋不定的日子。辞,还是不辞?这是一个问题。在那些日子里,我就像个哈姆雷特,常常一个人站在天台上,看着夜空的明月,不停地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盘算考研的得与失,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呢?为什么要考北大呢?又为什么要选择考历史学呢?
为什么选择考研?说得简单点,就是发现自己知识结构有极大欠缺,亟需进一步完善自己,调整人生的方向;说得复杂点,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梦想着把握这个世界,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换言之,就是掌握话语权,而话语权的掌握往往与知识的多少成正比。当然,这个理由可能很矫情,是少年意气的不知天高地厚,贻笑大方。
为什么选择北大?这几乎不需要理由,北大是一个图腾。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价值,它是中国几代人精神漫游的圣地,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穆,往昔的大家数不胜数;在当下,也只有北大才能聚起最浓厚的人文气场,茅海建、罗志田、杨奎松,史学大牛济济一堂,如果我能去北大求学,夫复何求呢?
为什么选择历史?我知道,如今历史学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老大难,是一门愈发清冷的学科。反求诸己,如果我是为了将来的高收入而去考研,我还有必要辞职,有必要选择历史吗?我始终无法忘怀自己读到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时的莫名激动,无法忘怀自己读到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时的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更无法忘怀自因此而流下的眼泪。
所以,我要辞职考研,考北大的历史学研究生,这是痛定思痛后的决定。
亲情、友情、爱情,人生的三大动力
2010年4月,我辞去工作,背水一战。我在母校附近与人一起合租了一间房子,开始早出晚归上自习,三点一线。复习的生活很平淡,早晨7点起床,晚上10点回家,除了偶尔去操场踢足球外,每天都是如此,周而复始,了无新意。
我辞职考研一直瞒着家里,本以为自己的积蓄能够支持到考研结束,谁知道9月刚过,生活费就开始捉襟见肘。朋友们手头也都很窘迫,无奈之下,我只好将实情告诉了父亲。我们父子都不擅长沟通,相逢见面,寥寥几句后往往就陷入长久的沉默,再也无语。我记得给父亲打电话的那个晚上,大雨磅礴,雨点爆炒豆子似的在电话亭上炸裂。我对父亲说:“爸,我没钱了。”话筒那边的父亲沉默了几秒钟说“要多少。”我有些惴惴不安的说:“一千吧。”他说了声“好”后就再也没有问什么了。第二天下午,雨还在下,气温降了不少。我去自助银行取款,插卡、输入密码,几秒钟后,蓝色显示屏上闪闪不安的跳动一个数字:1500RMB。
我一时哽噎,缩在自助银行里,看着玻璃外的雨依旧稀里哗啦的下,“子欲孝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忽然涌上心头,如此真切的让体验到切肤之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复习期间还认识了一位研友,我们一天之中最惬意的时刻可能就是午饭过后,各自拿着一只雪糕,在校园里四处晃荡一番。这个习惯风雨无辍,即使到了考研前夕大雪纷飞的深冬,也未停止。同样的教室,同样的位置,同样的伙伴,唯一不同的是时间永远在流逝。有几次,感觉自己真的支撑不住了,尤其是在复习英语的时候,每一次翻开背单词,我都感到一种讽刺(大学四级只考270分)。这时研友都会邀我在学校走一遭,买上一个冰淇淋,两人就这样漫无目的的走着,放松疲惫的神经,再回到教室时,思维立刻活跃,单词也顷刻变得生动有趣,想记不住它们都难。我想,也是研友的支持陪伴,我才会走到考试的最后。
我曾经多年暗恋一个女孩,上大学后分隔两地,音讯渐渐稀少。在考研最后的几个月里,我开始失眠,情绪焦躁。她听说后,不远千里,坐了近十个小时的火车来看我。那几天里,我们在操场上散步,在湖畔漫游,我们迫不及待的诉说彼此分开多年后的经历,谈论着月光、年华、青春、爱情,不知疲倦。顺理成章,她成了我的女朋友,我相信她已经为我多年混乱不堪的感情生活终划上一个句号。此后,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在精神上时刻鼓励我,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这种平静的心态保证了我复习的顺利。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仍然充满信心。在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我知道我赢了。如同北大才子迟宇宙所说,所有东西都要回归到信仰。人生漫长,考研短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它只能影响什么,而不是决定什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