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内考研热助推出国读研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9日 12:02   北京晚报微博

  新年伊始,考研成为一大热点。全国共有165.6万人参加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比2011年增加14.5万人,增幅达9.6%,再创历史新高。但是,国内研究生录取率通常只有30%左右。因此,伴随着国内考研热,出国读研的人数也一直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出国读研的群体始终是留学的主力军。

  出国读研 增加就业竞争力

  根据《2012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近45%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其中,选择一至两年内留学的比例高达50%。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国内高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已经显现。自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的2005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从2009年开始,硕士生就业率首次出现低于本科生就业率的情况。特别是在2010年,从学历层次上看,在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中,硕士生的就业率是最低的。因此,很多国内学生期望通过出国读研,突破未来的就业“瓶颈”。

  澳际教育总裁李平表示,国内大学生就业需求增长速度明显不及毕业大学生的增加速度,加上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研究生们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明显下降。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国外的研究生教育相对保持了较高的水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更高的含金量,出国读研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国内优秀学生的选择。

  从国内选择留学目的地国家方面,美国当之无愧的成为首选。但是,欧、亚很多国家都有非常优质的研究生专业可供国内学生选择。

  日、韩新兴专业 就业前景看好

  日本、韩国是我国的近邻,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各自的独到之处。日本的研究生课程,特别是理工科(机械工程、材料等)是处于世界高精尖水平的传统优势项目。近年来,随着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日本的文化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动漫产业引领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日本文化热潮。

  韩国的电子通信专业国际领先,其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另外,由韩国文化掀起的“韩流”热潮,在亚洲甚至是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很大影响。“韩流”的兴起,与韩国完善的传媒体系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到韩国学习传媒专业。

  澳际留学(微博)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留学日、韩学习动漫、传媒、电子等专业,顺应了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日、韩留学成本相对低廉,并且能够随时了解国内专业动向。

  欧洲商学院 打破“海待”定律

  既然出国读研的目的是提高就业竞争力,那么法国、荷兰的商学院是不错的选择。法国研究生课程中最为突出的是以HEC、EDHEC、EM-LYON等商学院为代表的精英教育模式。这些商学院面向全球优秀学生,采用小组课题、企业案例模拟、各国企业实习等教学方式,培养适应世界经济变化趋势的高端精英人才,为欧莱雅、AIRBUS、标致雪铁龙等跨国企业输送了大批实习就业人才。

  荷兰大学的商学院也名列世界前茅。经济学、企业经营管理学和相关学科均有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荷兰的商学院最大的优势是,除了定期邀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跨国企业管理人员授课,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大型跨国企业的实习机会,国际化程度高。

  澳际留学有关负责人表示,法、荷等欧陆国家商学院提供了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确保了极高的就业率。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能够有效避免“海归”变“海待”的尴尬。

  英、德硕士课程全面开放招生

  英国硕士课程只有一年,德国也开设国际硕士课程并缩短学制。作为老牌发达国家,英、德硕士专业可选余地非常大。英国的金融、工业设计、酒店管理等专业非常具有竞争力,而德国机械制造、通讯工程、生物化学等专业也是国际领先。

  澳际留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英、德两国硕士课程短,但是采取宽进严出的制度。因此,国内学生申请英、德等国硕士时,最好提前做好准备。据悉,英国大学北方联盟与澳际国际学校合作开办硕士国际预科课程,专门为准备到英国大学就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国内学生完成国际预科课程后,不需要托福、雅思成绩就可以申请布里斯托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物浦大学和利兹大学等英国大学北方联盟所属的16所成员大学。

  本报记者 郑勇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