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考研政治试题分析题难度加大

2013年01月05日17:00  跨考教育 微博   

  2013考研[微博]政治的试卷上,考生不容易把握的题目,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注重细节准确,二是强调分析能力。也就是既要求考生全面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基本原理、具体结论甚至细节,又要求考生能够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能够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

  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也会使许多考生感到棘手。在选择客观题答案的过程中,如果对基本知识和概念掌握不透彻,就辨别不出哪些选项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有偏差的。而对于解答主观性试题来说更是如此。今年的材料分析题既注重考查基本原理的内容,更注重考查基本原理的运用。最为典型的题目是马哲题目。(2) “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两个设问,理论上中规中矩、紧扣考纲,难度上层层递进、步步玄机。如第一问的问题是: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考生首先必须正确地进行考点定位,锁定考点原理。许多考生在第一个环节上就开始发生偏差了。答案五花八门,如同天女散花。有理性认识的作用、还有普遍联系、现象和本质、归纳和演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等等。要么相去甚远,要么舍近求远。而冲过考点定位这一关,正确锁定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这一考点的考生,也还面临着正确运用原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固然涉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但答案的论证方向应该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或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动性。这个考点如果单纯地作为知识静态地考查,由于它并不深,也不偏就不会有什么难度。但由于这道题的材料和“题眼”的关系设置得很巧妙,题就显得很活,而且有难度了。体现考试难点的另一个例证是第38题,以美国重返亚洲的材料设问考查这一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这样新颖的材料和鲜明的问题当然会令人眼前一亮。但这样的问题也恰恰是对考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挑战。这道题固然有其所重点指向的原理和答案内容,但并没有完全现成的答案可以照搬。需要联系多学科的知识,联系党和国家当下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实践,进行综合和理论概括。组织这样的答案也是有难度的。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新浪考研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