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考研热”背后的三大关键词

2013年01月09日09:22  新华网    

  考研[微博]经济、防作弊手段、就业压力——解析“考研热”背后的三大关键词

  新华网北京1月8日电(记者丁静、王晓洁)又到一年考研时,持续多年的“考研热”仍在升温。5日至7日举行的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高达180万,连续第九年突破百万,再创历史新高。

  硕士研究生考试连年高热不退的背后,是如火如荼的考研经济;频发的泄题事件,也催生着防作弊手段的升级。专家认为,考研热反映出就业难的现实,也折射出社会的学历崇拜以及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种种问题。

  考研经济热度不减

  对于即将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微博]的应届生刘佳音来说,5日至7日是“大日子”。两周前,她从武汉一路北上,到首都北京备战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全国180万名考研生中的一员。

  刘佳音发现,考研大军进京,催高了北京部分宾馆、旅店的价格。即便如此,在中国传媒大学[微博]附近,宾馆仍一房难求。

  随着考研热连年升温,考研资讯、考研资料、考研辅导班、考研资讯等在内一站式服务与日俱增,不少网站甚至打出“权威押题”“核心考点”等宣传口号,吸引考生购买教材、参加培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考研经济”兴起的背后是学生考研热情的不断高涨。这一现象反映出研究生培养制度背离了“培养专业人才”的初衷。“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招收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而真正的专业人才并不是通过辅导班就能培养的,更不是通过一张考卷就能筛选出来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认为,考研经济不仅在校外活跃,还渗透到校内,形成考研产业链:一些高校以考研为目的培养学生,打造所谓的“考研基地”,自学生入校起就动员考研,以致高校教育偏离了培养人才的初衷,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防作弊手段加速升级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夕,试题外泄引发轩然大波。事后,教育部通报相关情况,并处理责任人。然而,作弊丑闻还是给研究生考试的公信力蒙上了阴影。

  2013年,防作弊手段加速升级。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有四个科目实行一题多卷。同时,通讯设备一经发现携带入场即视作违规。此外,本次研究生考试的23门统考科目及英语单考科目将首次全面实施网上评卷。

  为防止作弊,各地也纷纷出台措施:山东省实行轮换考场制,即每位考生每科考试将安排在不同考场进行;河北省对所有考场全部实现视频监控,考生违规行为可通过考场视频录像回放确认,作为处罚依据。有网友戏称,此次考研防作弊措施为“史上最严”。

  自从有了考试,作弊就如影随形。受访专家指出,如今,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考试大国,面临的考试安全风险自然也大。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不仅考生数量大,而且考试的种类和科目繁多,事关对各领域优秀人才的选拔,公平、公正尤为重要。

  还有专家认为,防止作弊需要彻底斩断考试泄题、作弊的利益链,从试卷命题、印制、分发、运送、保管等环节杜绝泄题。此外,还应加强对作弊的惩罚,“最好出台相关法律,维护考试公平,提振考生和公众对官方考试公正性的信心”。

  就业压力助推考研热

  应届毕业生一向是考研大军的主力,对他们而言,今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李壑认为,不少学生考研并非出于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而是为了将就业压力延后,其中不乏“打酱油者”。还有学生认为,拥有研究生学历,尤其是名校学历,有助于找到更好的工作。

  熊丙奇则认为,学生盲目考研的背后是社会对学历的盲目推崇:“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求职者的学历,这就导致考生为了一纸文凭而考研,没有分析自身的个性、能力,也没有详细的职业发展规划。”

  熊丙奇表示,改变学生盲目考研的问题,我国需要建立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这需要对研究生招考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其次,应对大学教育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不能再用就业率、考研率这种功利指标评价大学;此外,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也需完成从“认学历”到“认能力”的转变。“不过,让考研热衷的非理性因素降温,依然任重道远。”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新浪考研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