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规划:进入职场你准备好了吗

2014年08月23日11:03  新浪教育     收藏本文     

  儿时多次被问及长大了想做什么,当时的回答是:运动员。大概是觉得自己身体健壮,力气较大,所以肯定能做好运动员的缘故。年岁日长,忽然明白,我的“想做什么”一直在随着境遇、年龄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着。

  现在,我开始“在做着什么”,虽然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梦想。而每次的偏离,却都是由于我还没有准备好心中的那个梦想,退而求其次做了另一个选择。在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之后,我离梦想的距离遥远得似乎再也难以实现。

  人生就是如此,机会不会等着你去准备。所以,亲爱的,在进入职场之时,你一定要好好准备。

  上路前,准备行囊

  Part 1 成绩好,硬道理                                                                                             

  想寻求好的职业发展,必须专业知识过硬。好的学习成绩,能使你的求职之路更平坦一些。

  也许是师姐的忠告起了作用,刚进入大学的小F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彻底放松,她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旅游兼职。大学四年,小F的世界里只有晚自习、图书馆,成绩单上一律的优评是对她最大的认可。当收到多个单位的邀请函时,当收到保研通知时,她知道,自己的4年辛苦没有白费。

  经验总结:学好本专业

  有人说,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研究论文也不能说明什么,能力才是最主要的。但是,我想问,有几个人能够不在最初的简历筛选中被剔除?又有几个人能在面试的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里展现出他的能力呢?虽然好成绩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强,但是,它是一个敲门砖,能够让你获得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无论你如何规划你的大学生活,学业都不能忽视,尤其是你计划将来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的话,学业显得尤其重要,这种情况下要把学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精力把专业课学好,多阅读和专业相关的书籍,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打牢专业基础。

  Part 2 多实习,路子对

  对于高校里的学生来说,要想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除了保持专业上的优势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参加实习,多了解行业内部的信息。

  2011年,对于刚刚来到首都的H君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期待。到了研二,所有的专业课都已修完,同学们打着写论文的幌子瞒过了导师,开始投入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打工生活。很快,他发现相较于那些工资低、坐班累的实习机会,家教挣钱又多,又不需要投入什么精力。于是便接下了五六份家教,过起了月薪近万的“富豪”生活。毕业季来临,当其他同学的简历上满满地写着某某公司的实习经历,获得某某经理的推荐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完全没有了竞争力。

  教训总结:找准方向,长远规划

  在校期间的兼职,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找准方向,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做规划,去正规的公司做一些实习,提前了解公司的文化以及工作的内容,不能眼皮子太浅,只是为了挣钱而挣钱。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也要抬头看天,职业万千,但是,你总得选择一条道路走,并不是所有的路都适合自己。在选择实习岗位的时候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和自己长远的职业规划相关,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打乱长远的规划。

  Part 3  才艺精,机会多

  专业强自然有助于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是在大学生、研究生批量生产的今天,多一些才艺,也必定使你的印象分提高。

  2012年,河北某学校双选会上,看着长长的学生队伍和桌上厚厚的一摞简历,HR面露倦色,忽然,“校篮球队主力,曾代表学校参加省篮球比赛,获得团体第一名”一行字使HR眼前一亮。站在他面前的C君,神情紧张,“球打得很好?”“挺好的。”“下午去你们学校篮球馆,打一场。”由于篮球的特长,C君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这次工作机会。

  另外一个实例来自于北京某中学的面试现场,多个高校的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聚集在会议室外,等待着面试官的到来。下午2点,面试开始,所有人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前,由面试官逐次点名,点到者有几分钟的自我陈述时间,陈述过后,第一轮胜出者就会产生。当大家听到一个女孩儿自述钢琴过了八级,看到面试官神色一动的时候,答案已经出来了。虽然做老师只要课讲得好、字写得好就可以了,但是哪所学校又会拒绝一个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熏陶,其他素养更高一些的老师呢?

  经验总结:才艺精,增加加分项

  从公司的发展来讲,老板更愿意聘用那些专业技能强而又多才多艺的员工。因为,真正的工作,考量的不仅仅是你的专业知识。才艺多的员工,更能给公司带来新鲜的血液。如果你在某方面有特长,那么完全可以在这一方面深入地学习,从而使之成为一技之长。才艺在于精而不在多。尤其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应聘中,某方面的才艺会为你加分不少。

  在路上,不断摸索

  Part 1  业务水平,你提升了吗

  研究生毕业,工作解决,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风平浪静,可是,你注意到了吗?一股暗流正在涌动,如果你不张帆起航,很有可能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G君,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一家知名出版社做编辑。朝九晚五的生活滋养了她身上的安逸细胞,专业书籍被她丢到了一边,休息时间只顾着浏览新闻,闲聊八卦。直到有一天,她负责的书里出现了一个重大知识性错误,她才意识到后辈都已超越了自己,晋升的机会也不再回来。

  教训总结:活到老,学到老,谦卑谨慎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进入职场后,业务能力成了考量一个员工最大的标准。要想甩开同龄人,超越前人,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入职一份工作,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意味着你的职业生涯刚刚起步,此时,不管你学历多高,你的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而且你在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内,只是一个“菜鸟”,业务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即使是几年后你成为一个“老兵”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仍然非常多,时代不断进步,每个行业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我们时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Part 2  领导心意,你揣摩过吗

  在职场,不仅要工作好,还要善于察言观色,了悟领导心意于不知不觉之中。

  北京朝阳区某民营公司,E君作为此公司第一个硕士,一入职就受到了大老板的重视。在头三个月里,大老板每逢有要写的文件,要做的工作,总是第一个交给E君。E君在感激老总的赏识之余,也颇为困扰,因为这并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老总给的任务又必须完成,时间一久,E君便心里产生厌烦情绪,开始抱怨起来。大老板闻得消息,这些工作便不再给他,而是交给另一名同事。年底部门人事调整,这位同事凭借多次出色地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升任部门主管,E君从秘书处听闻这一职位本来是老总想交给自己的时候,懊恼不已。

  教训总结:少抱怨,多做事,做好事

  要善于从细微之处感知老板的心意,并做出敏锐的反映,把老板交代的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因为他决定着你的前途。老板给你分配更多的任务,往往表示他更加欣赏你的能力,看好你的前途。当老板把任务分配给你的时候,要尽量去做好,特别是比较困难繁杂的任务,更是对你的考验。少抱怨,多做事,做好事,才能够在职场大道上走得更远。

  Part 3  人际关系,你处理好了吗

  作为已工作了3年的职场半菜鸟,小A心窍始开。回忆起刚入职时做过的傻事儿,小A依旧感到惭愧。3年前,小A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国企。试用期间,小A努力工作,勤奋加班,只对工作负责,对人际关系却从不上心。对公司内部的派系斗争,小A知之甚少,更不参与。很快,同时入职的同事纷纷找到了自己的靠山,小A由于势单力孤,不合群,成为各派系领导攻击的炮灰,干的活儿越来越多,职位提升、奖金福利越来越远。

  教训总结:察言观色,灵活处理

  职场中,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有时并不能给你带来职位的提升、薪酬的增加。我们不仅要干得好,还得混得好。这里所说的“混”,就是指人际关系的处理。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带来工作上的便利,还能让你在同事之间保持良好的口碑,给上级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在职位竞争时,占据更多的优势。因此,在踏实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处理人际关系,平时要多留心,察言观色,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在遇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时,头脑要灵活,多想些办法。对同事要互相尊重,热心助人,处理好各种小事情。对上级要不卑不亢。一方面,必须尊重上司,服从领导。上级布置的工作要认真完成,有不同意见,应该用恰当的方式提出,不能自行其是,更不要当众拒绝,损伤上司脸面。另一方面,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不要对上司一味逢迎,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到终点,你收获了什么?

  在经历了一路的风雨过后,车辆驶进了终点站,亲爱的,你收获了什么?是事前的细心备战,还是事后的竭力补救?人说“战场无父子”,其实职场也是如此,那些浑浑噩噩,左右彷徨的人,注定是职场的失败者。在机会面前,只有准备充分的人,才能够看见机会的到来,抓住它,利用它,从而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  文/枫叶

    本文节选自《求学·考研[微博]》杂志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新浪考研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考研规划职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