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2月25日讯 据福州晚报报道,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取得双学位,毕业后进入中国华电集团连江可门港发电公司工作,然而“85 后”杨桂芳不走寻常路,他放弃了这份在央企工作,回莆田老家养起了螃蟹、鲍鱼,并且为此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是怎么想的?
央企的稳定工作,他不要了
杨桂芳出生于1988年,他的老家南日岛是莆田的第一大岛。当地的南日鲍采用了自己培育的苗种,因当地水质优良、气候适宜,鲍鱼味道鲜美独特,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在岛上的7万多人口中,有万余人从事鲍鱼养殖行业,杨桂芳的父母也在其中。
岛上养殖户培育鲍鱼的方式还很传统,大多依靠人工喂养,长年累月俯身劳作,让很多乡民都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杨桂芳不忍心看到父母如此操劳,放弃了稳定的央企工作,回到老家。
为了养鲍鱼,又去读博士
杨桂芳告诉记者,起初他并没有想要成为一名创客,只是单纯地想帮父母的忙。然而在基层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传统养殖方式存在很多问题。
“我希望能够依靠引进新技术,改变这一现状,开拓市场。”但杨桂芳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人脉资源,很多想法得不到他人认可,为此他下决心继续深造。
在考取了福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后,他因成绩优异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资格,目前在校研究方向为环境友好材料。
投入11万元养蟹,净赚12万
为了更好地带领乡亲们致富,杨桂芳不断尝试研究高产、高密度养殖技术。2013年,他通过海交会引进了“鲍鱼别墅养殖新技术”。和传统笼式养鲍 法相比,“鲍鱼别墅”的良好避光性利于鲍鱼生长,鲍鱼成活率提高两成,既节省养殖面积又便于管理,最重要的是节省了80%以上的人工成本。
然而鲍鱼养殖的周期长、投入大,要从指甲盖般大小的鲍苗养到半个巴掌大的鲍鱼大约需要3年时间,如果遇上台风则产量难保。为了降低鲍鱼养殖的风险,2014年杨桂芳再次在海交会上引进了“以单体筐养三疣梭子蟹为核心的高产高效技术”项目,增加自家水产养殖的品类。
据杨桂芳介绍,梭子蟹的生长过程需要经历脱壳环节,脱壳时容易被其他同类所食。引进“单体筐养”技术后,梭子蟹被隔离养殖、独立喂食,成活率大大提升。
杨桂芳的尝试很成功,他投入了11万元养殖梭子蟹,4个月后净赚了12万元。杨桂芳表示,目前“单体筐养”技术已在南日岛上试推了五六户,“如果这项技术稳定有效,我打算带动当地的养殖户共同参与养殖”。
钱赚了,他又想做这件事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杨桂芳于2014年注册成立了福建省海尔斯水产研究有限公司。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养殖户的水产品要经由经销商、批发商等多个市场环节,才能到达客户手上。
而海尔斯公司除了主打的南日鲍鱼、三疣梭子蟹外,还深入技术研发,对鲍鱼系列产品进行了深加工,并和广州一家公司合作研发即食菜肴,从而省去了这些中间环节。
他打心眼里喜欢这份事业。
虽然公司取得了效益,但是杨桂芳也有自己的担忧。基层养殖户有需求,高校科研机构有成果,在国家政策的推广鼓励下,按理说创新技术应该能得到推 广。然而他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新技术大多售价高且存在一定风险,很多养殖户在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前,并不愿意投入资金,这也是创新技术推广过程中 的瓶颈。
“我希望能通过探索新模式、引进新技术,为沿海养殖技术交流和扩大产业规模做出贡献,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条可降低风险的致富路。”杨桂芳告诉 记者,他创办公司的目的不在于一家独大,而是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中间人,在基层养殖户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通过产学研合作对接,让科研成果在 基层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