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岂能看着“身份”标签妄下断语

2018年01月25日 10:46 新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日,一则“女博士被骗85万”的新闻引起公众热议。受害人被刻意凸显的“女博士”身份,令一些人形成两种迥异的情绪反应:一是对电信诈骗的深恶痛绝,另一是对“女博士”身份的冷嘲热讽。

  单凭当事人的“身份”标签就急于下断语、给结论,看似快意自在、实则殃及无辜,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通过制造“身份”论战来诱导、鼓动网民相互吐槽,已成为一种炒作热度、吸引流量的惯用手段。

  必须承认,“身份”的内涵不仅包括个人出身和社会地位,也隐含着道德准则。公务员、教师、法官、警察等职业人群,“身份”就意味着责任与担当。个人的言行举止,既是自身修养素质的体现,更代表着党纪国法与民情世风。所以他们自然肩负着更高的道德要求。

  可如果凭着“女司机”“女博士”“富二代”“农民工”等泛化标签,就断定谁是谁非,未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一刀切背后,抹杀了共性与个性,转移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模糊了新闻事件的焦点,更有可能导致真相被掩饰,还会对受害人造成二次的精神伤害。

  标签式的判断,折射出当下部分人心态的失衡。这种失衡,源自社会发展不均衡引起的焦虑,体现在对公平正义的担忧。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阵痛,在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人们多一分理性。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42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