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学会学科英语教育分会正式成立(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1日 17:20   新浪教育
研究分会章程的通过研究分会章程的通过
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市教委副主任-罗洁
 市教育学会会长-李观政 市教育学会会长-李观政

  7月11日,北京市教育学会学科英语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逸夫楼礼堂召开,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李观政、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大会的召开不但标志着学科英语教育研究分会的正式成立,也意味着“学科英语教育”已不再是一种企业行为或者单纯的教学手段,而是被教育界广泛认可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随着学科英语教育研究分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能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学科英语教育研究分会是北京市教育学会领导下的二级学会,其单位会员皆是在英语教学实践上有创新特色的教育机构,包括瑞思学科英语、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第12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微博)亚太实验中学、北京市第109中学、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学校、北京市育翔小学、北京幸福泉儿童发展中心等数十家中小学校及教育机构。学科英语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后,将致力于组织学科英语教育体系及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基于研究分会承接的两项国家级“十二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与国内外各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团体、科研单位和学校开展学科英语教育成果的交流。

  “中国英语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语教育的成效却不那么令人满意。《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说,有4亿中国人正在学英语,但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不会超过2000万。在前不久举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暨学科英语教育高峰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指出,中国的英语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而在国际上,第二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育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加拿大魁北克地区进行教学实验,让学生直接采用第二语言来学习各种科目,取得极大的成功;新加坡、印度、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借鉴此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普遍较高,在继续深造、工作创新、国际化竞争等方面拥有很大优势。这些教育实践的共通之处,就是把英语还原为沟通工具和学科知识与文化的载体,而不是单纯作为学习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英语教育”模式。

  日臻成熟的学科英语教育模式

  近年来,中国的“学科英语教育”模式已经日臻成熟,大量教育机构开始在实践层面尝试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英语学习,开创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吸引了大批学员与家长(微博)。其中,瑞思学科英语是最早,最具规模,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民办教育品牌。据不完全统计,仅瑞思一个教育品牌,目前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设有教学中心,拥有学员近8万名。

  在本次成立大会上,作为“学科英语教育”发起机构代表,瑞思学科英语的袁雪女士详细阐述了学科英语教育的发展和成就,她说:“学科英语教育即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以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语言和文化的浸入式环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一般规律,采用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在语言、知识、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全面达成培养目标。既培养学生英文素养和发展英文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养成良好的品格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卓越教学效果让学科英语教育备受推崇

  学科英语教育落地中国五年来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也令人振奋:如经过对瑞思300名学科英语学员的抽样调查,初步统计这些孩子在其公立学校组织的2011年7月的期末考试中,英语成绩达到100分的有144人,约占48%;90-99分的有147人,约占49%;80-90分的有9人,约占3%。

  正是基于学科英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需要,秉承让更多中国学生成长为国际化人才的宗旨北京市教育学会学科英语教育研究分会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第一届研究分会理事长杨义春先生说,学科英语教育研究分会必将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学校发展、为教师成长、为学生拓展提供一个较好的空间和平台。在北京市教育学会的领导下,研究分会将认真开展学科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为首都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企业服务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