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议话题:中学以后学英语可行吗?前两天,微博上一位博友转给我一条消息并请我对这条消息发表看法: 据京华时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叶剑英之女)提出,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期,应主要学习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外语的学习可以放在中学以后。 政协委员凌孜作为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一直专注于传承儒家文化,尤其关注青少年教育。 凌孜称,现在幼儿园、小学都在学外语,这是不对的。她认为,在幼儿园、小学的学习黄金时段,孩子应当学习母语和传统文化,而不是急着学外语,“母语还没学好就学外语,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 因时间和篇幅所限没有过多回应。这几天,脑海中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记得某一年的两会期间,也有一位政协委员提出过同样的提案,希望中学以后开始学英语。 对于这样的建议,我想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第一,英语课和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和中文一样有着相通的语言规律。据美国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语言能力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听力辨音能力在6个月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第二,语法文法的内隐式记忆在7岁以后开始逐渐下降。第三,12岁是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分水岭,从口音来讲12岁岁以后发音达到母语水平会你儿童期开始难很多。其原因和听力辨音能力有关。 而观察儿童的母语发展情况,如果我们在儿童期将孩子隔绝于人类的语言环境之外,那么可能会使他终生丧失语言能力。这一点曾经的狼孩是很好的证明。从中文来说,尽管孩子是在小学才开设语文课,但是此前的中文语言环境从出生开始就存在,并且,不仅仅是说的环境,在说之前,有一年左右的语音积累期。此后才逐步开始表达。而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和语法文法的内隐式记忆从而形成的自主流利表达能力,都已经在课程开设之前就积累完成。 但是英文的学习情况,多年来大家一直是作为学科来学习的,也就是说开始上学才学习,之前没有母语一样的铺垫。同时,因为是学科,就没有按照语言规律,没有从听力辨音开始,也没有通过大量的整段输入实现语法文法的内隐式记忆。学科学习的结果就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更致命的问题是学科化的评价体系。用知识点评价语言的掌握程度,而不是用应用能力来评价语言能力。 所以我认为,什么时候开设英语课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应该有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语音积累,这种积累,如果等到中学才去做,那就完全是事倍功半。 有人说,我们过去都是从中学才开始学习语言的,现在学的也不错。前半句我同意,但是,后半句,用老外的话说,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你们中国人用了十几年学英文,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当然我们要承认,有些中学以后学习的人依然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如果把他们的学习时间和从小听儿歌看动画片听故事书的孩子们的英文程度和时间来进行对比的话,就更会相信童子功的价值了。 第二,英语启蒙是否影响母语。母语还没学好就学外语,会影响母语能力,甚至造成没有母语的混乱乃至没有归属感。这是报道中常见的说法。对此,我不知道科学依据在哪里。从我所看到的国外的情况,双语家庭非常之多,双语教育也是很小就进行,比如小宝在加拿大的幼儿园就开设了法语课,3岁的宝宝就在上。 而从安妮双语发展的情况看,4岁之前中文是绝对的母语,英文基本上是听儿歌看视频。4岁以后到加拿大,家庭语言一直是中文。到了小学一年级也就是6岁以后,回家以后也喜欢用英文。中文基本局限在日常生活用语上。和同样能讲中文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也都讲英文。7岁回国之前,对于一些中文的抽象词汇不理解,不喜欢看中文书。 回国后,中文听力和口语交流没任何障碍,除了开始阶段对学校的一些常用语因为不熟悉以外。一个学期的适应之后,中文阅读突飞猛进。目前可以独立阅读十万字左右的章节书。语文成绩和作文成绩班级前几名。用老师的话说,从第二学期中间的时候,就完全赶上甚至超过了班级平均水平。 目前她能在双语之间自由转换。用英文看小说,然后用中文给我讲出来和我讨论。但是我能感觉出来的是,在加拿大英语好于中文,回中国后中文好于英文。这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原因就在于时间--一段时间内哪种语言环境强势,哪种语言就会进步得快。这也可以说明,在中文强势的环境中,仅仅一天一两个小时的英语输入,要想英文代替中文的母语地位,是天方夜谭。在海外的中国人家庭,非常多的担心中文被英文替代,所以家庭中都顽强地保留着中文交流。但即使如此,随着孩子学校英语环境的强势尤其是阅读能力提高之后英文阅读量的提升,中文完全没有能力与之抗衡。相比较国内的英文学习环境,家庭中能完全讲英文的微乎其微,所以想要英文抢中文的地位完全没有可能。 至于说科学研究中关于孩子的语言发展分区化互不干扰等研究成果,更是无需多谈。 第三,英语启蒙与传统文化。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不要说孩子这一代,我们这一代就知之甚少。这有历史的原因,但是更有方法的因素。我见过很多孩子,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不开心不快乐。有些不了了之,有些因为家长的坚持,在泪水中长大。这一点,和钢琴差不多。过去我也认为,没有永久的兴趣,要想收获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所谓的头悬梁锥刺骨古来如此。 但是,当我看到于丹把论语演绎的那么生活,当我看到国外教育中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动用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研究孩子心理、研究与孩子心理相适应的各种玩教具,研究各种能让孩子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的时候,我就知道,问题不在别人在自己。比如同样的单词作业,我们是要求一个词写一行甚至几行,简单重复到孩子烦躁之极。而国外则是每次用不同的方式,换点小花样,孩子就上钩了玩的不亦乐乎,其实那一周都是那15个单词。 所以我在想,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传播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的心智发育特点,用更加活泼人性的方式来体现,会有更多的孩子爱上它的。 但是同时,我认为传统文化也不能替代现实生活中需要的语言。近些年海外中文教育热火朝天,但是看那些教学素材,和我们学英语及其类似。或者用课本学认字写字,或者直接诵读经书。孩子们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中文图画书,所以中文在孩子们眼里就是任务和负担。这一点,当初我没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用了一年的时间教安妮国内一年级语文教材。急于让孩子认字写字,结果给她造成了很大压力,效果非常不理想。这让我想起了李开复老师,到美国后就是靠武侠和琼瑶完成了大量阅读的任务,从而保证了中文阅读水平。 从小在国外土生土长的孩子,即使成人有再多的原因让他们学习中文,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素材足以让他们觉得有趣,那么这条路很难走下去。Fun是国外儿童教育的第一原则,如果我们不顺应这点,难以获得真正的成果。 第四,英语启蒙加重孩子负担的根源在于评价标准。所谓的英语启蒙加重孩子负担的说法,完全是因为不科学评价标准造成的。因为不尊重语言的发展规律不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在启蒙初期就建立不恰当的考评标准。考评标准对孩子的快乐学习至关重要。比如有人说,单词句型语法使中国人成了哑巴英语,那么好,我用Phonics。记得一位老师问我:4岁的孩子,Phonics达不到课程要求,怎么办?英语母语国家都不会对4岁的孩子提什么硬性的课程要求,我们要求什么?所这一点上来说,不管教什么怎么教,评价标准都是最重要的。 语言原本就不是用知识点来进行衡量的,尤其是积累初期,就应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时期。对孩子来讲,中文英文法文这些外衣并不重要,他们想要的是符合他们心智发育的故事,是那些能让他们愉悦和快乐的有音乐有节奏的儿歌和童谣。这些是启蒙的关键。如果我们的评价标准不改变,那就会送走了单词语法句型,换回来别的考评的内容。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倒是认为,如果能延迟开设学校的英语课程,让孩子不用为了应试而去按照最自然的方式去体会英语本身的乐趣,那会更好。 目前看俱乐部的这些孩子,8岁以下的尚且能淡定。并且真的抓住了这个关键期的孩子,几个月的时间听力辨音和听力理解能力就能上一个大台阶。此后对于学校的内容都能轻松搞定。而8岁以上的孩子,很多被应试牵着鼻子走,一方面觉得这个理念方法对头,想跟,但是又担心应试不过关有影响。这种反方向的力量才是真正加剧了孩子的负担。 第五,学校英语课到底有没有必要开、什么时候开。学校是否开英语课,取决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思路。如果,国家的未来发展规划是面向世界,那么英语是基本的工具。所以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开设英语课也是大势所趋。但是,是否像现在这样开课,尤其是是否像现在这样作为必修课甚至被作为择优的标准则是有探讨的余地。 正如前面一点所言,目前的英语评价体系已经大大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有完全没有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卷来评价孩子的学习情况,使得孩子们没有时间去做对语言能力提高有真正意义的事情。那么,这种课程就应该越晚开越好。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支持中学以后再开设英语课,我甚至也支持高考取消英语考试,或者,直接按照国外的考试模式来作为评价标准。否则,想要出国的孩子,依然要参加国内的统一考试,而不出国的孩子,不想学英语的人,依然要承受煎熬。实在是意义不大。 第六,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学英语。有些人看我致力于英语启蒙教育,就以为我是倡导所有的人都该学英语。实际上,我是非常反对全民皆英语的。原因在哪里? 看普通话的发展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在很多方言为主的地区,尤其是一些山区农村,普通话是走向山那边的桥梁。而英语,应该是走向海那边和世界交流的工具。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走出去?很多农村的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没有要求,很多人家连义务教育都不愿意坚持。我周围一些亲戚就是这样的情况,初中辍学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孩子,你让他们学英语,就算是给他们再好的方法素材,因为没有动力也难以实现。 但是凡事有个例。所以,只有那些自己想要走出来看看外面世界的孩子,和那些想要孩子这样的家长们,才会选择去进行英语启蒙。而且,因为要求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付出程度也会不同。有些家庭,希望孩子出国读书,那么就会从小按照国外的模式走,这样衔接更容易。有些家庭,仅仅是想在国内考个好大学,迫于应试的压力,考好分数即可,所以完全可以开始得晚些,输入量也未必要多少。当然,我们说孩子的未来由他自己决定,成人不该给做过多的限制。所以可能大部分父母都还是抱着我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想法,让孩子通过轻松地启蒙方式掌握运用英语这门语言,使孩子有机会见识到外面的世界。如果孩子确实是可塑之才,通过它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何乐不为? 从这一点上来说,英语学不学怎么学,完全是家长育儿理念以及对孩子未来规划的一个具体体现。 教育就像一座金字塔,从塔基到塔尖,越往上走付出越多。并非人人都有必要争取塔尖,量力而行就好。如果不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那就会出现盲目跟风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们社会普遍的一个大问题。 英语启蒙其实真的就是那么一点大的事儿,没必要那么关注那么严肃,玩着乐着哭着笑着,享受着故事的快乐慢慢地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就这么简单!谁说孩子学说中国话听中文广播看中文电视读中文故事就是负担就是压力了呢?中文能做到的,英文完全可以。 没试过,怎么知道?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