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01届毕业生
我们是不同寻常的一代人
我们期望着小资+白领的生活状态
我们愿意沉溺在虚拟网络世界寻找非一般的爱情故事
我们不会在乎旁人的冷漠和白眼
因为,我们是21世纪的第一代大学毕业生……
———01届毕业生语
“无名”或“个性”,
因为我们是2001届大学生
“人们都是这样匆忙地长大,那些疑问从来没有人回答。”
———朴树《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在谈到一个时代时,总希望能找到几个代名词。六十年代是知青,上山下乡;八十年代是崔健,王朔,先锋派;九十年代是高晓松、老狼,校园民谣;今天,是网络、朴树和《大话西游》。社会学家还特意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来代表当下:无名的时代。
这个“无名”当然不是默默无闻之意,而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社会学家认为,这一代从精神本质上拒绝被“命名”,拒绝被统一到一个称号之下,个体之间,也不像上几代人那样,你我他之间有那么多的共同点和相通之处。当下的年轻人历史感不强,不那么土气,不那么中国,他们之间不存在统一的旗帜。确实,我们在采访当代大学生时,总感到所有的话题都滑向一边,但是他们自身的勤奋和眼界开阔又使我们不得不坚信:未来必定属于他们。
无名的一代呈现出多元化、但自我表达困难、难以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等特征,联想一下这一代的偶像——朴树,他总是眼皮低垂,头发遮脸,有一次在首体演出,甚至戴着面罩捂得严严实实,像个自闭症患者,可是他越是抗拒,把自己包裹起来,他音乐里的冲动就显得越发地本真,而追星族越为之疯狂。
《大话西游》是从另一个端口走进这一代。这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老港片,主题在于宣扬无拘无束的生活,没想到经过一番慢热而修成正果,成为九十年代经典电影。据报道,除了周星驰被捧为喜剧之王,剧中70%的台词也成为时下年轻人的流行用语,大学里背诵大话台词蔚然成风。
由于缺乏明确的自我表达方式,随时借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来凑合,是“无名一代”的典型特点,他们已经养成了享受物质的习惯,同样的,他们也习惯了把现成的东西,包括别人的语言和方式,拿来就用。
这代读着尼葛罗·庞帝的《数字化生存》长大的大学生们,使用网络就像用傻瓜机一样容易了,他们在网上学习、交友、联系出国深造,或者在网上求职,网络已经渗透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一些聪明的学生,毕业前一年就把简历放到各招聘网站上去,为了保险又往一些大公司的人才库投了若干,剩下的就是等待了。“我有网络我怕谁?”
网络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技术在这一代终于真正普及,普及到差不多北京每一间大学生宿舍。
1997—2001
这些词汇陪伴并影响了我们的大学生活
“四年匆匆而过,总有一些人或事或词留在我们心中,比如‘大话’、比如‘OICQ’,因为它们见证了我们的生活。”
———某大四生《毕业纪念册》
“网恋”
很荣幸(或不幸),01届毕业生是在“网络时代”寻找爱情的一代人!
如果是论文,我会说网络时代的爱情分为传统爱情和网络爱情,并从多方面阐述网络爱情对现实爱情的种种冲击,无论是认识方法还是见面方式。可是不能逃避的是,现今的网络爱情最终要到现实中来求个解脱。没有人也没有爱可以虚幻一辈子。大多数带着并不是纯洁的目的来到网络,从这里得到一个比现实更广阔的交往空间。
爱情还是爱情,总要走到现实。经历牵手、接吻和许多,网络的距离让爱情更容易发生,距离却让爱情更脆弱。逃课、抽空、蹭火车半票、千里迢迢、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两个人更近,可是面临现实的两个人却越来越看不见未来,也就越来越远。97级新闻系的十个男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八人开始了网络现实交错的爱情,最后只有三个还拼杀在战场,为中国的铁路和电信事业做着不懈的贡献。
“大话西游”
周星星应该感谢水木清华,还有中国的盗版VCD。在1997年这两个条件的具备,让那段“一万年”经典对白得以如同语录般在中国的当代大学生中流传。尽管专家们会围绕着这个现象作出种种的传播学意义、社会学意义甚至语言学意义的分析。
但是游戏就是游戏,HAPPY之后谁会介意是“走先”还是“先走”呢?大话西游影响的决不仅仅只是01届,甚至01届的学生对大话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只是不过四年的熏陶,说话多少都有点大话精神吧!
“把××进行到底”
本届大学毕业生“从头到尾”生活在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电脑时代,一切资讯都似乎唾手可得,信息的传播只需来回于copy与paste之间,于是,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甚至于我们的流行文化,都不可避免沾上C&P大法的味道来,一切都是那么机械和重复。
于是,在过去我们的四年里,流行在网络上下的语言,根本就是一种造句,一种填字游戏,说话者无需动脑,只要模仿和篡改经典语言就可以大行其道,难怪作家刘恒说,电脑时代的写作,都带有相同软件的味道,诚然也。不过,在这些造句填词间,却也有意无意泄露出国人的心态。
像: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者无畏、将××进行到底、我××故我在、××,想说爱你不容易、今天你××了吗等等等等,让本身学新闻或中文的我们一头雾水,却又屡试不爽!
“OICQ”
从一个中国最大的城市考到了这个很小的城市。
这真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如果某一天,想见一个人,在街上晃荡一天,十有八九就能见到这个人,这是我爱上这个城市的原因,让人满足。可是也会有这么一天,只是随便想见到个人,只是想随便找人聊聊却毫无头绪。
这时候,大多数的我们选择爬到QQ上,掩饰自己,夸张自己,背叛自己,顺从自己,嘲笑平时的自己,构建在物理基础上的硬件可以让你塑造另一个自己。有的时候并不太清楚自己到底要在这里干什么,到底要在这里找到什么,这里会发生爱情,会流下眼泪,会有欺骗,也会有空洞的安慰,总之世界上有的,这里有。就像着魔似的,每天习惯性的爬上来,插科打诨,嬉皮笑脸,焦急期盼……上演人生的悲喜,却很少有人难逃真实的面对。
“生于70年代”
从什么时候,有一帮人叫嚣自己是“生于70年代”———反叛60,蔑视80,与众不同。70年代,从70年到79年。
生于79,一睁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开完了,乱世已经太平,就等着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发展经济了。不像前辈那样还经历了点风雨。21世纪来的时候,年纪不过21岁,头发还可以染成黄色,裤子还可以穿得很肥,头发也可以削碎得跟笤帚苗儿似的———这样想似乎更像是80年代的人。
可回头看了一眼80年代的人,总莫名的觉得他们比我们年轻那么多。头发是五颜六色的,裤子拆开了能拼床单,头发剪得像龙虾———说起话来更是吧啦吧啦的。
无论哪个年代,总会有这样一群年代边缘的人,很难区分他们是什么,甚至迷茫得有些不伦不类。
“小资”
偶有室友三人,平生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小资”。还在上学,可是穿衣看牌子,吃饭点料理,出门坐“摩的”,学习泡茶吧……他们不是有钱,不然不会为了打折品而跑断腿,不会饿三顿而吃一顿,不会不坐出租车,不会在茶吧点菊花茶。为此他们曾检讨过,到底什么是“小资”,并严肃地讨论自己与“小资”的距离。A说,总的来说,“小资”是一种生活情趣,比如音乐听原声大碟,电影看《红》《白》《蓝》。B说,也是生活状态,比如总得有能闲着听音乐,做面膜的星期天。C说,地位不上不下,难上难下,一辈子渐渐地渐渐地变成小人物。
其实,“小资”是堕落的,是消极的。还有梦想成为“小资”的我们是做不了“小资”的。托福不能不考,职位不能不跳,人生不能不努力。“小资”只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道过路风景,是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而那些真正成为“小资”的人,是没有力气从消极的人生中爬上来的那种人。
“CEO”
曾听某位前辈说我们“不是幼稚而是务实”。当比尔·盖茨成为一个神话一样的人物,中国的多少大学生也开始兴奋。
远的不说(实际上几位90年代中期上大学的先辈在当时已经有了当老板的向往,可谁没有呢?),1997年开始的网络热潮一时间造就多少学子的CEO向往。这种期待其实同当官、发财没有太大关系,更多是一种对自我的认同甚至挑战。像一句经典台词说的那样———我不是想证明自己有多强,只是想告诉别人我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这样简单!(应届大学毕业生王立华)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