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替考在山东曹县已是公开的秘密。7月10日,中国青年报揭开该县高考中的惊人内幕。
披露该起事件的文章说,山东曹县有老师承诺:只要有钱,就是学习再差,也能找人替考上大学。钱多,想上哪个大学就上哪个大学。替考的交易价格一般是1.5万元到2万元。据称,替考的方式有三:一是班主任帮助联系,找已上大学的高材生回来替考;二是“预订 ”高二的尖子生替考;三是“交易”双方直接买卖录取通知书。当然,还可伪造学籍档案。
据说,这种替考舞弊行为在菏泽地区只是冰山一角,谈不上新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涵盖每年重大事件和社会焦点的高考作文,今年是一个关于评析“诚信”的话题。相信所有参与舞弊者在做这篇文章时,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都将发生一次痛苦而可怕的分裂和错位。
继去年轰动一时的广东电白“庞大家族”高考集体舞弊和湖南嘉禾涉及236份雷同试卷的空前大面积作弊案后,日前被曝光的山东曹县的替考黑幕,又使人们深思:高考作弊为何屡禁不绝,到底是谁让曾被公认为最权威、最公平的高考蒙羞?
毫无疑问,在高考作弊上,无论是广东电白形成严密体系的“黑色链条”,还是山东曹县替考的“蔚然成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老师们的参与。正是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贱卖灵魂,从中牵线搭桥,使作弊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集体现象。
然而,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一样,参与替考的学生和穿针引线的老师也只不过是高考舞弊这场闹剧前台表演的木偶罢了,真正深藏幕后的牵线人是那些实权在握的地方领导者。在把高考升学率作为政绩的重要指标这样一种畸形的教育环境中,他们对高考舞弊现象“外紧内松”,默许它的存在,有时甚至公然充当起“保护伞”来。同时,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体制和“严进宽出”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使许多学生背水一战,加入作弊的行列。另外,社会上用人单位过于注重文凭和学历,忽视甚至不尊重独特个性的社会环境,直接助长了高考作弊风气的蔓延。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上述存在的痼疾,我们一直缺乏一种有效的监控机制,特别是对于作弊者的惩处力度远远不够。
高考舞弊,是在利益驱动下价值观的严重扭曲,是一种精神上的腐败,也是学历造假和学术腐败的集中体现。它严重破坏和践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准则与道德底线,必须予以严厉打击。据报道,日前,山东省有关部门已组成调查组,赶赴曹县展开全面调查;对高考舞弊负有重要责任的曹县一中校长汪洪祥已被停职检查,待案情查明,再作进一步处理。
还教育一片洁净的土壤,必须铲除高考腐败这一毒瘤。教育界有关人士分析认为,杜绝高考中肮脏的钱权交易,一方面教育界必须加强对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塑,强化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建立对高考强有力的监控机制,加大对舞弊者和渎职者的惩罚力度。同时,从长远来说,加强教育立法,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摸索和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遴选人才的制度。(庞永厚)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