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交大一条招生信息引起记者关注:今年起,“少年班”停止招生。
交大“少年班”,是培养智力超常少年的基地。20年前,中国科技大学首先办起“少年班”,考入“少年班”的学生大多在十五、六岁,当他们带着一脸稚气跨过高等学府那道高高的门槛时,成为大学校园里令人瞩目的一群。到1985年,包括上海交大在内的全国10余所重点高校都办起了“少年班”,而此后却相继“关门”,至今只有中科大一家“硕果仅存 ”。
据交大有关教师透露,学校“少年班”停止招生,一个重要原因:生源范围越来越窄,质量也逐年下降。以华东地区为主要招生范围的交大少年班,已连续几年招不到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学生;一些地方部分中学,则把优秀学生集中起来,搞“速成”教学。当这些“神童”跨进高校大门后,学校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能凭借技巧解出难题,但他们并未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只能适应老师为他“开小灶”,却难以适应在大课堂上课的教学方式;一部分学生发展的潜力并不大。同时,因为年龄小,部分“少年班”学生在自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心理成熟度方面比普通大学生都要弱。
高校办“少年班”“投入”甚多。交大每届“少年班”学生约20多名,学校专门为他们设立面试,设置课程,配备优秀任课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还请院士、博导级专家为他们开课。而办班十几年来,“少年班”毕业生中,鲜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投入”与“产出”不能成正比。
大学“少年班”起起落落,引发人们诸多思考:超常少年,是否需要特殊培养?如需要特殊培养,应采取怎样的培养方法?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大学“少年班”这种培养方式有效与否,目前还很难下结论:“少年班”首届毕业生如今最大的不过30多岁,正处于知识深化阶段,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现在尚不是他们出大成果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确实有少数智力超常的学生,如果搞“一刀切”的教育,他们的非凡才智就可能被埋没。特殊人才应该特殊培养,这符合教育的一大原则——因材施教。
交大教务处副处长徐乃庄提出,对超常少年的选拔、培养,现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比如,少年智力超常和早熟的界限是什么?学科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能力、素质是决定其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怎样建立一种科学的选拔超常儿童、少年的制度?中学如何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超常学生“冒”出来,而不是“拔苗助长”?超常少年在适应高校生活、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应采用怎样的培养方式,让他们在“术有专攻”的同时,提高全面素质,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甚至成为科学界的“大师”级人物?(记者徐敏)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