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教育信息 > 正文

透视当前学术腐败:职称评定为何要“拜码头”?

http://www.sina.com.cn 2001/07/23 16:59  北京日报

  “中科院不再评职称”(《文摘报》2001年4月25日)的消息传出,关心这件事的人大多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家科学院终于对这个貌似公允、实际上“不知有多少丑恶假汝以行”的制度有了个说法;忧的是取消了职称评定之后,形形色色的学术腐败也不知道能不能制止。要解决这一隐忧,我以为有几个问题应该讨论:第一,为什么职称评定会成为学术腐败的温床?第二,我们在人才选择上出了什么问题?第三,人的创新的能力由何而来?

  职称评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学术腐败的温床

  在我看来,职称评定中的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权谋私,二是弄虚作假,三是行贿受贿。所谓以权谋私,就是只要有权,不论学问如何,都可以拿到高级职称。记得80年代第一次评职称的时候,我们单位在一百多位科研人员中只评了几个研究员,其中大多是院长、副院长。这个头一开,行政职务便成了比学问更重要的因素。后来的院长都不是做学问的,但一上任也要当研究员,还说这是为了工作方便。

  弄虚作假,近来各种媒体多有揭露,其中又以剽窃现象最为严重。北京某大学的副校长、复旦大学的几位教授,因为干这种勾当,被人称为“窃贼”或“剽客”。著名学者都到了这种地步,其他人更是可想而知,前些年为了评职称,造假者还搞个书号(也不知是真是假),掐头去尾地抄一本凑数;后来嫌抄得麻烦,干脆把名字一改,就成了自己的“成果”;到现在,只要和管事的搞好关系,就可以胡编乱造,无中生有。

  至于行贿受贿,也有公开化的趋势。多年来为了评职称,人们都要挨门逐户地拜访评委,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拜码头”。据说拜码头时不能不有所表示,从高档烟酒,到代金券储值卡,可谓应有尽有。前几年有个评委曾对我说“别人都有所‘表示’,你也不考虑考虑?”我不甘自取其辱,便创下连续多年不能晋升职称的纪录。后来还听说,有些评委竟大言不惭道:“咱们在评职称时付出劳动,为什么不能收他们的礼物?”当然,行贿受贿毕竟是见不得人的事,所以局外人很难进一步了解内情。不过,只要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指鹿为马,有多少人滥竽充数,就能估计到有多少肮脏的交易发生。

  平心而论,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人们在职称评定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也付出过巨大努力,没料到事情竟发展到这种地步。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乃是当今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职称中的腐败现象玷污了学术的清誉,也孕育了一种劣胜优汰的人才机制

  近年来谢泳在现代知识分子研究中独树一帜,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然而要说起来,他至今还是个中级职称。不过,谢泳对此并不介意,几年前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做大学问还是弄高职称》。为了拒绝平庸,他不愿意“弄”高职称,对于痴长十几岁的我来说震动很大。因此我建议凡是有志于学术的人,都应该读读这篇文章,以免现代学术的薪火在我们手里失传。

  学术腐败的泛滥和逆向淘汰机制的形成,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从主观上看,则与国人对学术本质认识不够有关。蔡元培说,所谓学术,是一种以研究真理为目的的终身事业。他“希望学生于研究学问以外,别无何等之目的。”贺麟也说:“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最高的表现”,它在本质上是独立的、自由的,它有它的大经大法,它有它的神圣使命,这就告诉我们:学术是一种研究真理的终身事业,它要求学者要有一种献身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大家才会自觉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也应该为学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有了这种环境,学术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许多人不是把学术视为谋生的手段,就是把它当作投机取巧的法门。更可怕的是,当学术事业被玷污的时候,许多人为了保住饭碗,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同流合污。

  要改变这种局面,不仅要为学术正名,还要使每一个学者具有为学术尊严而抗争的无畏品格。这种品格的形成,当然需要加强对学术本质的认识。由此可见,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有没有陈寅恪所谓“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乃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否则,我们选出来的就可能不是人才,而是奴才。

  在现代社会,考评人才不能不考察其知识创新能力,即“创新力”

  “创新力”从何而来,我以为除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以外,还要有丰富的学养,广博的知识,以便在融会贯通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切都有赖于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又称自由教育、普通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哈佛大学的一批教授就指出:所谓普,就是普遍;所谓通,就是通达。不“普”,独立的人格就无从谈起,不“通”,真正的自由就无法获得。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却偏重于专业,偏重于实用,这对于人才培养非常有害。前不久恰逢清华大学纪念九十校庆,许多人在回忆清华时都没有谈到当年的通才教育。其实,通才教育也是该校的一个传统。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梅贻琦校长就反复强调:大学教育“最大的目的原在培植通才;……他的最大的效用,确乎是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

  也许有人会说,在一个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没有专业教育将寸步难行。针对这种说法,潘光旦和冯友兰等人有很好的反驳。潘先生说:社会分工固然是客观存在,但是这种分工与蚂蚁不同。蚂蚁的分工是一种本能,而人的发展却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们需要通才教育,而不要把学生束缚在狭窄的专业领域。冯先生也说: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能对社会有所了解,对是非有所判断,对价值有所欣赏。由此可见,所谓“创新力”,其实就蕴藏在那种无限的可能性中,它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对社会的了解,对是非的判断,对价值的欣赏,以及一个清楚的头脑和一颗热烈的心。

  这些见解与爱因斯坦不谋而合。翻开《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类似的议论很多。1952年,爱因斯坦为《纽约时报》撰文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遗憾的是,就在这一年,清华大学被迫放弃了通才教育的传统,这也是多年来我们在知识创新上比较落后的一个原因。(智效民)

  相关文章:学术腐败现象举隅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短信推荐】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观察:最酷的游戏“杀人”--发泄通过虚拟来实现(2001/07/23/ 17:05)
学术腐败现象举隅(2001/07/23/ 16:54)
家政管理恢复“学籍” 武汉高校今年率先招生(2001/07/23/ 16:15)
华中科大网络学院今年扩招毕业证可不带“网”字(2001/07/23/ 16:03)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2001年北京高考分数查询即将推出
新浪教育全新改版--英语、考试、出国、培训
快来参加新浪网友婚纱靓照大赛!
中国男篮征战亚锦赛
联想北京2008年奥运会专题
全新北京都市生活--引领时尚 白领必读
订阅手机短信笑话 天天笑口常开!
为漫画梦找一个家-漫画作家专栏闪亮登场!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