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发榜了,遗憾的是,本市17名大龄考生最终都没能圆“象牙塔梦”。
昨日,本报记者寻到了本市今年考生中年龄最大的王伟强,从他的话语中,记者看不出丝毫怯懦,而只读到了他的自信和坚强。
11时03分,当投递员对着大楼喊“302,王伟强”时,她或许想不到这份高考成绩单的 主人是一位52岁的学子。
11时07分,王伟强接过信封后缓缓地将其撕开,尽管他已无数次地对记者表示“无所谓”,但那双已悄悄布上皱褶的手还是有一丝细微的颤动,粉红色的信封随着成绩单的逐渐显露而变得有些不协调了……
为迎考拆了电话
敲开老王的房门是26日一大早。
“你怎么还来?今天早上电台已广播17位大龄考生全军覆没”,老王显得有些困惑,“采访过我的记者和老师都希望我能考上,现在他们不会来了”。
再次踏进老王那间10平方米的斗屋,那里除了书,还是书,崭新的、泛黄的、发霉的、卷着角的,还有那记着密密麻麻符号的数理化公式的张贴,那一张张有关大学生生活的剪报,破旧的床头那根没有了电话机的电话线依旧“茕茕孑立”,见证着主人为了苦读而强行拆卸电话的经历。
辍学进厂圆文学梦
曾就读于虹口区四小的老王在4年级就辍学,除了为照顾家中病魔缠身的母亲外,还缘于当时的他酷爱文学。16岁时,王伟强进了本市一家企业的工会写作组。
他说,“1988年,中国赴南极科考队‘极地号’在厂里检修时,我就采访了科考队长李大义”,两篇在厂里反响不错的准电视剧本便是在这时完成的。尽管老王笔耕不辍,但发表的毕竟有限。
于是,从1984年起,他连续5年投身考场,终于在1989年进入华师大文秘专业夜大学习,重新进入梦寐以求的课堂,他付出了比同学多出数倍的努力,但1992年结业时,他与毕业证书却擦肩而过。
弃文从理上考场
本次高考填报志愿时,老王填下了上海二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这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我9年的夙愿”,老王认真地说。1992年,老王在华师大校园中认识了一位江西籍的生物化学系在读研究生小黄,生物化学领域变幻莫测的研究吸引了老王。
今年4月的一个清晨,老王听到放开高考考生年龄限制的消息,兴奋不已。
目标:TOFEL、GRE
老王告诉记者:“5月2日才买到教材大纲,我是在拼命地赶末班车呀!”令记者吃惊的倒是老王接下来的一句话,“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出国留学”。
1997年,老王开赴TOFEL考场,之后,他参加过TOFEL、GRE考试各3次,成绩最好的一次是TOFEL350分,老王腼腆地告诉记者:“是差了许多,但每一次分数都在上升。”
据了解,几年来,光是报考费、辅导班的费用就花去老王4000多元。当记者告诉他,要争取全额奖学金,TOFEL、GRE均需极高的分数时,他只是看了看贴在墙上的一副字:“攻书莫畏难,攻城莫怕坚,留美应试有险阻,苦读能过关”。
采访行将结束时,老王说:“我有一个梦……。”尽管昨天对于王伟强,人生没有给他一个惊叹号,但他或许正在用过程画上一个惊叹号。(本报记者王骥飞 实习生宫宁)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