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消息多少令人吃惊,也考验着我的判断力。那就是:“随着两年一度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关键性公示阶段,科学家们一改过去的‘被动宣传’为‘主动宣传’,纷纷花钱在圈内媒体上争相露脸,以期提高知名度。”“一家全国性科技报的编辑告诉记者,最近,来自科学家的宣传费成为该报广告收入中新的增长点。”(7月25日《北京晨报》)。
这还是那些恂恂之士、慊慊君子吗?这还是我们心中敏于思而讷于言的科学家形象吗?
不管怎么判断,这条新闻至少使我们接近了真实的“科学家生态”———现实的市场经济利益背景中的科学家群体。
如报道所言,从广告款的来源看,与其说是科学家在花钱“自我宣传”,不如说是科学家所在的单位,所处身于其中的利益集团在相互竞争。争什么?无非名与利。因为院士对于这些单位而言,就是名与利———“能‘涌现’出院士,既可为单位增光,也将在经费申请和项目申请方面获益不少”。对于单位而言,花钱聘请院士与花钱宣传为自己的科学家“竞选”一个院士等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科学家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就体现在企业的“争夺”之中。他们争是好事儿。他们不争,科学家就没“价”。因此,围绕着增选院士的广告战,至少反映着市场对科学家的客观评价,反映着科学家所在科研单位自身的企业意识和企业性质。“候选院士广告”这一现象的性质,就是“市场”在花钱宣传科学家。没有这个”市场“,院士选举———至少选举过程,只能像过去那样很少被人注意。
问题是,这样一个利益因素加进来,其利弊何在?
选举院士是专家选举,不是全民普选;关于院士候选人的宣传广告,诉求的对象是专家,而不是普通老百姓。但是科学家广告的客观影响,却及于更广泛的社会公众,而不仅限于选举圈子。因此,有着信息扩散的净收益。增选院士的广告战,无异于一次科学家宣传运动。选举标准由专家掌握,选举信息让百姓周知,这有什么不好呢?竞选院士虽然是科学家个人的名与利,是科学家所在单位的名与利,但对于院士选举广泛的社会关注,则是整个科学家群体的利益,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利益。
广泛的社会关注本身,是任何评选、推选、选举活动保持公正性的良好环境。院士选举也不例外。院士选举,高在云端,一些清清白白的人,所做的是一项清清白白的事业,自然是那些被金钱所污浊的品牌评选和官场贿选不能相比的。但是,为科学家候选院士花钱做广告这件事本身却证明:在当代中国,科学家的评选活动,自有利益在焉。既然有利益,这些利益就要表达,就要产生影响。它们不以“广而告之”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产生影响,就可能以“秘而不宣”的途径表达并产生影响。对于公正的选举而言,哪一种方式才是应该的选择呢?自然是前者。既然个别的利益不能在选举中排除,在我看,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所有的利益都公开发出声音。
当然,有的学者的忧心不无道理:“如果有钱人大做宣传,没钱人无人吹捧,由此造成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妨碍虽然默默无闻、但却真正优秀的科技精英被选出”。这涉及到如何降低信息成本的问题,值得研究。但更值得思考的是:是什么使那些真正优秀的科技精英默默无闻?信息的“对称”自然优于信息的不对称;但有信息肯定优于没有信息。不能把没有信息说成是一种信息对称。(马少华)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