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肇文)“每天都有送上门来的文物,不过十有八九是假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王晓田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时下文物收藏热带动了文物市场的繁荣,文物造假之风也愈演愈烈,一些借假牟利者居然直接把假文物送到了博物馆,想蒙混过关捞上一把。每年到历史博物馆兜售文物的人总有四五百,但是经过专家鉴定,他们手里的东西 一般都靠不住。
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家博物馆水准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博物馆都设有文物征集部门,每年也都会有一笔数目不等的征集经费,用以面向社会充实馆藏,许多文物造假者盯上了这笔钱。王晓田介绍,以红山文化的代表文物玉猪龙为例,历史博物馆本身就有收藏而且还公开展出过,但是展览的图录一出版市场上就出了仿制品,前一段居然还接连来了五六拨儿推销红山玉猪龙的。看外表跟历博展览大厅里的文物几乎没有差别,但是专家一上手就感觉出来了。
历史博物馆每年征集的文物中一级品约有十几件、二级品几十件,而级别较低的一般不在考虑之列。征集文物有着严格的程序,瓷器、铜器等一般要用仪器测定元素和年代,用不上仪器的也要经过馆内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当然即便是真的也要考虑是否是馆内陈列和收藏的缺项,送上门来的东西最终能够通过所有这些“关卡”的几乎没有。历博每年充实的文物基本上是考古发掘新出土的,另外还有从其他博物馆和文物商店调剂而来的。
“但是有时候专家也会看走眼,因为文物赝品的仿造技术越来越高,能够以假乱真的不是没有。”王晓田副馆长坦言。同时,对于明知是故意造假的博物馆也只能将人家放走,因为国家没有相关的制裁规定,博物馆也没有能力制裁造假者。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