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主持的谈话节目《聊天》7月12日再次改版,节目播出时间也调整到了每周四晚上9点,近期播出的《乐观英若诚》等一系列节目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倪萍凭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由一个综艺节目主持人向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成功转型。
许多人看《聊天》,多是想看倪萍怎么聊天。见惯大场面的倪萍,突然坐在小小的演播厅,对着一个人“干聊”,能聊出什么?
如今的荧屏之上,谈话类节目多得像疯长的植物,创新和个性的空间已相当狭小,《聊天》着实有点“生不逢时”。从去年12月22日开播,到今年7月12日改版,倪萍已跟观众聊了大半年,投入的感情、心血,节目的质量、口碑,可以从观众大半夜还守在电视机前见出一二。可观众总在问:《聊天》和《实话实说》、《朋友》、《对话》有啥区别?现在的倪萍和从前的倪萍有何不同?
倪萍找到了"谈话”的感觉
7月12日改版后的第一期节目让人心里一振:以前只是把嘉宾请来讲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则丰富得多。观众进了现场,谈话效果立竿见影,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倪萍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和独到之处重又显现出来,特别是改版后的节目发掘和展现出她机智、幽默的一面,令熟悉倪萍的老观众耳目一新。
小王老师是个特别爱学生的班主任,又是个特别能哭的嘉宾,讲到学生对他的误解时常常难以自持,而倪萍却“破例”没有“陪哭”,相反,在节目的许多段落里,以她的幽默和笑声,使这位有着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色彩的班主任更加立体和感人。在《乐观英若诚》那期节目里,倪萍又引领观众快乐地分享英若诚的乐观和豁达,了解到这位戏剧大师“苦中作乐”的人生体验,毫不夸张地说,《聊天》为我们重新解读了英若诚。
正如总策划阿正所言:“倪萍的亲和力,足以消解所有嘉宾的心理负担,拆除种种心理栅栏,使他们敞开内心,去掉面具。许多嘉宾第一次披露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令编导和观众常有意外的收获。倪萍对节目的投入程度非常高,在叙事段落、情绪转换方面的主导意识越来越强,这样就不会被情绪带着走。”一位业内人士称:电视发展到成熟阶段,要的已不再是主持人的一张面孔。倪萍有足够的阅历和体验支撑自己。离开综艺节目后,她的表现越来越自然、松弛,真正有了谈话的感觉,看《聊天》,觉得很舒服。
《聊天》分享生命的体验
与节目初创时期不同,现在的《聊天》更关注普通人,注重对人物生命体验的描述,代表受众表达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珍重。这种独特的定位,既区别于《实话实说》在一个故事的平台上展开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探讨,又不同于《朋友》、《艺术人生》等栏目的走明星路线、关注明星舞台外生活,而它“讲述人生故事、分享生命体验”的特质,与《对话》的偏重理性又迥然有异。
曾任“2000年人文学者南极行”总策划兼领队的阿正,一直致力于电视与文化的融合,加盟《聊天》之后,颇感如鱼得水,他说:“我们现在暂时回避演艺明星,为的是突现栏目定位,只谈生命体验,因为这是不可重复的、浓缩的人生精华,观众只需半小时,就可分享另一个生命版本的独特和精彩。”
在梅地亚公寓狭小的“两室一厅”,几位编导、策划诉苦说:“以前每周做12期节目,现在只做一期,没想到却更累了……节目的纵深发展、递进层次都有了质的变化。改版前,讲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就行了,现在则要凸现一种文化立场、要有一个高度。”
倪萍依旧是那个倪萍
据悉,节目现在的收视率比改版前提高了两倍。在一块小黑板上,记者看到几条观众反馈意见,说片头应该换新的,倪萍应该更自信些,主持人的服装应该考究一点……
倪萍说,不管是以前做综艺节目,还是现在做谈话节目,她始终对人保持着兴趣和热爱,她认为主持不是表演,不管站在哪个舞台上,主持人骨子里的东西不会变,她依然是那个容易落泪、容易感动、容易投入的倪萍,热心肠的倪萍,同时又是一个全新的倪萍,在《聊天》中我们看到了她机智诙谐的一面,她家常亲切的一面,还有成熟理性的一面。(阿元)
   订英语短信 日积月累收获多多
      订留学短信 出国动态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