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魅力无限前景广阔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繁华叫人流连,北京的“大气”为人所称道。
都是人才济济、智力密集之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可以被划分在“人才”之列的人数分别都在100万以上。
双方之间对人才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经常到对方的城头上“挖人”。
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今日中国四个最夺人耳目的城市,亦构成国内正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大战中最具实力的四方。它们像四块吸力强大的磁铁,引得天下才俊趋之若鹜。但若论功力深厚,终究还得数上海和北京双双笑傲群雄。
两座人才金矿
两个竞争对手
在吸引人才方面,北京和上海是各有各的优势,各显各的神通。
一直以来,北京以其古老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首都的发展魅力,使本地人才可以得到充分培养,并吸引外地人才纷纷涌入,从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
北京拥有的人才总量达180万人,是全国乃至世界上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而这一数字还在发展,北京每年新进大学毕业生1万人,其中研究生3000人。专家预测,到2005年,北京人才总量预计会超过200万人。
6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人才高地”的概念。仅仅在九五期间,上海就引进海外留学生1.5万人,吸引外地高校毕业生6.7万人。现在,上海的眼光不仅盯在国内,更提出了抢筑国际人才高地的口号。不久前,上海人事局局长透露的目标是,2005年要把上海建成亚洲的人才资源高地和全国人才聚集中心,人才总量达到137万。
京沪招贤
各出奇招
对国际化新型人才和高级人才的追逐、吸引,是两个城市共同的目标。为此,北京专门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开通了“绿色通道”,这条通道已经吸引了两万多留学归来的人在京城创业。想到北京发展的高校毕业生则可以搭乘“人才直通车”,仅去年中关村就吸纳了近6000名高校毕业生。
“人才柔性流动”是上海亮出的新法宝。所谓“人才柔性流动”就是要做到“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只管一段,不管一生”,从而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进出自由包括择业自由、迁徙自由、出入国境自由的创业环境,把外国专家、外省市知识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引进上海。上海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精神告诉各类人才,知识、技术、项目、资金、信息只要为上海所需,户口、档案都可以不调往上海,只要你为上海效力就行。
年初“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今后,上海每年要引进6万人到8万人到该市去工作,并向全国各地的人才发出求贤信号:上海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只要在上海找到工作,不受任何限制,就能在上海就业了;其次是通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人才。先在网上交谈,基本入围后,再请到上海去进一步洽谈各种条件。
上海每年有上千国外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按外商投资法规定,投资起点金额最低是25万美元,为了加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上海特意将留学生回国创业的起点金额降到1万美元,这1万美元也可以以技术来作股,而且他们可以保持绿卡,来去自由。
人才交流
优势互补
其实,互相“挖角”也好,拿出种种条件百般“诱惑”也好,不管两个城市如何展开“明争暗斗”,优秀人才的心中自然会有一杆秤,他们还是会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和自我的价值追求去做出选择。一样守着“金矿”,不如互通有无,求得共赢。
今年春天,上海市人事局颁布《2001年度人才开发专业目录》,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轻重缓急的程度,将上海所需人才分为紧缺专业、需要专业和一般专业三种状况,并决定分别采取开放紧缺人才、吸引需要人才、控制一般人才,鼓励柔性流动的对策,其中紧缺专业有12大类重点领域共76种专业岗位或职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所缺少的人才恰好是北京的优势所在。比如,两城市对IT人才都有相当高的需求,但在北京市人事局发布的紧缺专业目录中,只有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两个专业榜上有名;而在上海的紧缺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等6个与计算机有关的紧缺专业名列其中。
另外,在上海紧缺专业目录中,“文化体育等特殊人才”位列其中,而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在此方面正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上海作为历史悠久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大量商业、贸易方面的精英,他们正是北京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在北京发展受到限制,也许可以到上海去试试机会。对于想到上海去谋求发展机会的人来说,除了直接去上海参加人才交流会及在网上投放简历这两种方式以外,还可以与上海人才市场驻京办事处联系,该办事处将求职者的信息汇总分类后定期报送上海人才市场,再由人才配置中心根据情况向企业推荐。(唐郢)
   订英语短信 日积月累收获多多
      订留学短信 出国动态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