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海员和后来的港澳移民,在英伦先后以洗衣店和餐馆业起家,如今新一代移民则投身专业领域,展现华裔因应环境变化的生命韧力。
英国早期移民来自中国广东四邑。19世纪中,中国海员被卖到英国,当时利物浦(Liverpool)是世上最繁华的海港之一,因此他们都在该港上岸,稍有积蓄的华人海员开设洗衣店;至1920年,当地华人洗衣店已有近100家。利物浦因而有全欧最古老的华埠,经历百年的 沧桑变迁。利市四邑会馆前任会长郑均尧表示,四邑人在利市历史悠久,是移民中的主流,香港新界人反而较少,与英国其他地区不同。二战后,中国海员定居利物浦渐多,但七十年代起利市的海港地位日衰,华埠亦失去往日的光彩。
利物浦华商会副会长黄荣富是利物浦典型的华侨。他目前三代同堂,其父黄光锐属早期中国移民,其母张美桃已年过古稀。黄今年51岁,年幼时住在四邑开平,其后移居香港,12岁时只身到利物浦求学,七十年代上大学就读商科时,全家到英国团聚。其妻黄玉娟也来自香港,其父亲为海员,一家早年到利物浦。黄荣富大学毕业后曾从事餐馆业,与同辈投入的行业相似;八十年代在利物浦成立鸿图超市,提供中国杂货。但黄荣富与一般香港移民不同的是,他拥有硕士学位,并努力跳出餐饮业的窠臼。黄踏入中年后,将事业多元化发展,成立富豪投资公司。九十年代他协助利物浦成立华埠商会,并任职利市华人社区联络员;他还协助年轻一代进军新科技行业。1994年他获太平绅士勋衔,至今仍是业余裁判官。
作为利物浦市政府与华人社区之间的联络员,黄荣富致力于振兴已衰落的华埠,向欧盟争取兴建牌楼的经费。一番努力后,他终于在去年成功达成目标,中国城的牌楼如今已矗立于唐人街。
黄荣富有两女一子,长女瑞瑶在伦敦公立医院当医学物理治疗师,次女瑞燕在帝国大学读书,其子仁俊读中学,他们都属英国长大的第三代,只听懂广东话但不能书写中文,是典型的英国土生华人。其实老一辈移民的知识水平较低,英语亦不灵光,难以融入当地。但在英国出生的新一代,早已自视为英国人,他们努力摆脱餐馆业的窠臼,投身专业领域。
伦敦的华人人口多,但居住点分散,其中不少是海外雇员及学生,流动性颇大。二战前,本有个在东伦敦船坞区(Dlckland)的华埠,当中的华侨与利物浦的一样,都是中国船员。他们与英国人通婚,并开设洗衣店或餐馆维生,但三十年代在洗衣机发明后,洗衣店逐渐被淘汰。二战后,东伦敦古老华埠惨被战火摧毁,当地华人转向西区发展,六十年代发展起伦敦西区(Westend)的华埠。西区华埠是繁华的黄金地带,伦敦唐人街位处旅游及购物区的战略要点,游人终年不绝。六十年代,香港新界仍是贫穷的农村,村民谋生不易,加上当时香港原居民自动获得英国居留权,不必申请任何签证可自由进出,农民遂带着积蓄赴伦敦闯天下,成了中餐业的生力军。
与古意森森的首都风貌不同的中部城市米顿坚(MiltonKeynes),近年也成为香港新移民的钟情之地。它离开伦敦市中心约45分钟火车车程,市镇设计现代化,新型屋村都是独立式楼房。这个号称“小香港”的新兴市镇,1997年前后吸引来一些香港的提早退休的公务员,尤其是被港英政府解散的警队政治部人员。据估计,人口20万的米顿坚有8000多名香港移民,约占人口5%。
熟悉当地华人社区者讲,这批前港英政府的公务员及警察只寄情于“麻将”,生活单调且生活圈子狭窄,未能融入当地社会,有些初来者甚至陷入郁郁寡欢之境。有些因受不了而回流香港,但大部分仍定居下来,以子女教育为重要考虑因素。这些新移民拿着大笔退休金到英国,购买物业后仍有钱做些餐馆及外卖店小生意。
与香港隔邻的澳门1999年底回归中国后,似乎未见任何移民潮。不过事实上,很多澳门出生的华人及土生葡裔人都持欧盟护照,可自由出入欧盟15国,移民条件比港人优越。澳门人若有意移民,又以欧洲为目标的话,首选并非葡萄牙而是英国。这可能与他们大多懂英语有关,而且英国的工作机会较高,只要不计较职位高低,总可找到一份工作口。英格兰中部的北安普顿(Northampton)由于楼价较便宜,吸引了大批澳门华裔。
近些年来,一些福建移民抵英,使华人社区出现新面貌。他们为求生存,不介意当厨房小工、领取过于微薄的工资。
有人认为,在可见的未来,福建移民将取代香港的新界人,成为英国华人社区的主流;而当新一代移民在各领域大展拳脚之际,相信21世纪的英国华人社区必有一番崭新的面貌。(范礼)
   订英语短信 日积月累收获多多
      订留学短信 出国动态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