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8月16日电“咱村的成友宝真的考上研究生了。”消息在乡下传播得特别快。40岁的农民成友宝,在接到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前,正在村南的一畦稻田边放笼子、捕黄鳝。
成友宝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江苏兴化市林湖乡的一个不大的村落里,除了侍弄3.5亩地外,他还有一个手放篾笼捕黄鳝的绝活,靠捕鳝鱼一年净收入五六百元,这是他往返云 南参加研究生复试的全部费用。
1980年,19岁的成友宝第一次参加高考,在村里是高考恢复后第一个参加高考的人。1979年成友宝高中毕业,毕业证书还是林湖人民公社中心小学颁发的。20年后的今天,40岁的他又成了这个村里出的第一个研究生。
一个农民,从农村的田埂上,一下子迈进了名牌大学读硕士,着实让村里人吃惊不小。就连“最了解内情”的村民,此前也只知道成友宝去年考过一次研究生。他们不知道,这是成友宝悄悄参加的第五次考试。
实际上,从1991年底参加自学考试,到考取研究生,40岁的成友宝走过了一段坎坷而坚定的自学之路。
在林湖乡苗家舍这个村落的南边,有一条狭小而幽长的田埂小路,这条小路记下了成友宝每一个孤寂的脚步。54岁的村民罗桢宏说:“友宝心路大,冬天的早晨,在这里读书读得头上抹霜渣儿。”1994年底,成友宝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科毕业,1995年又通过了英语本科自学考试10门课程。
成友宝的小屋在村里的一条小河边,平时一直无人光顾。当记者、邻居聚来时,小屋的简陋连村民都感到惊讶。屋里没有电,如果连一只寻呼机大小的电子钟也算上的话,家中所有的的电器就是一盏应急灯。28元一只的这种应急灯,三年中成友宝用坏了3只。学习和考试是他生活的轴心,每年邮购的书籍和参加考试,对成友宝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1999年村里水电增容改造,他交不起一百元的增容费,电工断了他家的电,全村唯一未接通自来水的人家就是他家。
过去的10年中,成友宝捕鱼、种田之外就是闭门苦读。年届古稀的老父亲,经常指责他“不安份过日子”。成友宝独自住进小屋,唯一的原因就是逃避父亲那责备的目光。但是年近古稀的老母亲,却以她特有的母爱,给予儿子极大的支持。成友宝的每一笔卖鱼所得,都悄悄地交给母亲掌管。
1989年,28岁的成友宝娶妻成家。妻子比他小3岁,是位能干的农家妇女,但是她无法理解丈夫对另一种生存方式的追求和这份追求的执着。1991年妻子提出离婚,成友宝的父亲、村民,包括成友宝自己,都把同情和理解送给了这个无奈的女人。
在这样的氛围里求学,无疑是孤寂的。不过,成友宝偶尔也会在村民们平静的生活里激起涟漪。他的英文作品在《中学生英语》和《中学英语园地》上发表了,村里读高中的孩子回村说起过这种“惊奇”--这星期老师讲授的英语范文是咱们村的成友宝写的!
“激流之下必有深潭”,一位大学教授这样鼓励他。成友宝说,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卓而不群的独行者。在成友宝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许多人被他勤奋自学的精神所感动,而他们的来信也每每给成友宝注入力量和希望。
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出国讲学期间,仍不忘水乡这个农民,嘱托他的同事田贵森教授给成友宝写信,解答他在自学中遇到的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四位研究生去年底曾联名给他写信,还留下了电话,让成友宝随时与他们联系。去年11月份,成友宝决定改报民俗学专业,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师随即给他寄来教材,31元的书费,成友宝直到今年5月份才汇往北京……
从一个农民,到一所高等学府的研究生,成友宝带给我们的是一份惊喜。“志在高山行在微”,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高德正赞道,从成友宝身上,除了这样的惊喜之外,传递的又何尝不是希望和力量!(完)
   订英语短信 日积月累收获多多
      订留学短信 出国动态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