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名考生第一批未被录取掉到了第二批,就算第二批的院校非他的第一志愿,广东招生方面也会想办法让他优先录取……
文/本报记者邓琼
今年的高校招生录取中,高分能否高录是举国关注的焦点。
在广东,招录工作已经过半,而一个非常“人情化”的做法是:“让王牌高校先走”,譬如在第一批录取工作正式开始前,先让清华、北大进场先录,接下来正式录取工作才启动。这样做保证了没被清华北大录取的高分考生第二志愿不落空。第二批录取工作也沿用此法。具体做法是:坚守高分投档线、细分入场次序、提供补报志愿机会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这一做法毫无争议地成为今年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招生部门到底做何考虑?他们的欣喜与担忧何在?如何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记者为此独家专访了省教育厅副厅长、省考试中心主任刘育民。
为高分考生开绿灯
广东省招办出台富有特色的辅助措施
今年的高考,由于报考人数的增加和出题思路的改变,高分考生增多,“高分高录”问题显得更为棘手。若一味按照传统模式组织招生,则“高分低就”、“高分落选”现象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省招办一连出台了若干富有“广东”特色的辅助措施。
划设高分投档线
把“高分”看作一个相对概念,为此省招办专门为各批次划了高分投档线,即凡是分数达到了上一批的录取线而落到该批的(对第一批而言,指分数在700分以上的),被视为需要首先保证的“高分考生”;这部分考生享受所有志愿的优先投档权,各院校要尽量“消化”、不得以非第一志愿为由拒录。
制定“时间差”战术
在此基础上,省招办又制定了“时间差”战术,即在传统录取批次中再细分入场次序。例如,同是第一批高校,高分考生填报最集中但招生计划相对较少的清华、北大等七所省外“超热门”最先进场,由于其录取线动辄高出省线上百分,它们招满后,会留下许多第一志愿填报这些学校但因分数不够而落空的高分考生;这时,中大、华工、暨大、中山医等四家省内“王牌”成批跟进,上述考生如果后续志愿填有这些学校,则档案会迅速转到,并不耽误录取;再往下,才是其他第一批内的高校入场,同理,未能命中中大等校的考生也有新的机会。在第二批录取时,也是填报最集中的七所学校先期进入,落选考生档案得到“解放”,其他院校再进场吸纳。“时间差”战术使考生的每个志愿项都得以充分利用,解决了人们普遍担心的志愿撞车、档案积压问题。
电话征求考生意见
实际操作起来,招生部门发现,还是有人由于志愿填报不当或不服从专业调配而难以保证当批录取,于是他们又主动给自己加码,打电话逐个征求考生意见,且公布部分高校名单供考生重新选择。也就是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让上线或高分考生受委屈:能上重点的不要落到一般,能上本科的不要落到专科。
“招办”不是不管了
今年招生实行的是“院校负责、招办监督”的体制,但这决不是说招办就放任不管了。相反,招办对于投档比例、分数线执行、招生计划完成、退档理由、录取审核等都严格把关,“高分高录”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特别是对院校的退档申请,省招办提出疑义的基本都没能退成。
院校不再“唯志愿论”
第一志愿落选第二志愿报华工的考生全部录取
更让人欣喜的是,不少院校的“招生唯志愿论”也在悄悄转变。
今年全省700分以上的考生有4378人,其中第一志愿落选的有600多人。在这些考生中,第二志愿报华工的有111人,被华工全部录取。第二志愿报中大的有222人,也与第一志愿同时排队录取,排除服从专业调配、体检等因素,实际录取了180多人。最后,700分以上的只有25人因体检、或专业不服从调配而未被第一批高校录取,“高分保卫战”首战告捷。
这是历年来情况最好的一年,各高校在此问题上确也发生了明显的“观念革命”,以不招第二志愿考生闻名的东部几所高校甚至专门为这类考生增加了招生计划,广东省内的院校更是不遗余力、胸怀宽广。
16所学校无人报考
政府呼吁家长考生不要老盯着那么几所“名校”
今年的招生中,有两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比以往更为明显:
一是志愿填报过于集中,不仅第一批的“名校”志愿撞车激烈,第二批、第三批也是“几校爆棚几校愁”。第二批中光是报考广工、广商等省内七所热门院校而又成绩上线的考生数,几乎已经等于该批的全部招生计划数,则其余学校的生源困窘可想而知。第三批中生源最乐观的院校上线报考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五倍,但与之相对应,第一次投档却有16个学校轮空,因为没有第一志愿填报它们的考生!凡是沾着“民办二级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字样的学校,报考者寥寥。
二是接到招办征询电话仍不肯接受调剂,或执意放弃第二、三批录取机会的“自愿落榜生”增多,这是最让招生部门感到惋惜的。以第二批录取为例,有3100多人上了线却因为志愿问题不能被录取要掉到第三批,特别是其中还有1/3根本没填第三批志愿。为尽量使他们能上本科,省招办动员了若干本科院校接受补报,两天下来,倒是有1200多人报了名,但一查证,原来只有49人真正符合条件,其余千多人其实早已被录取、只是通知书未及时收到而已。这意味着一方面不少招生计划要被浪费,另一方面行将落榜的学生只盯着少数的学校和专业而并不珍惜到手的机会,其中可能有1400多人连第三批专科院校都上不了。
省招办一般按照招生计划数与上线人数1∶1.02的比例来划定分数线,也就是说每一批都存在2%的理论落榜数,为高校留下一定挑选余地。但到目前为止,第一、二、三批的实际落榜数都远远超出,以致有些人认为是分数线划得不科学。实际上,这完全是志愿过于集中造成的。
“二级学院”不是杂牌军
刘副厅长呼吁考生不要误解“高等教育大众化”
这种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某些误解。
不少人感到我国高等教育即将步入大众化阶段,传统名校都将不断扩招,机会有的是,因此对民办高校、专科层次的学校不屑一顾。但高教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是有赖于办学体制的多样化,老牌学校发展空间已十分有限,民办高校、社会力量与公立高校合办的二级学院将会成为扩招的生力军,要享受“高教大众化”的权利,首先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其次,国家对于专科院校的要求都趋向于培养职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区别只在于部分老校未改名,而新设立的学校就直接在名称上采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叫法,考生却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前者更正规、更接近于本科,后者出路成问题,这也是没有道理的。
此外,今年的招生目录上,首次标明了某些名校民办二级学院的性质,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其投资体制,从而为略高于一般的学费作个解释。但这样一来却给这些学院的招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不少人觉得这是打着名校幌子办学的“杂牌军”,信不过。而实际上,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是政府积极鼓励的新事物,也是今后高校扩招的主要载体。这类学院只是利用了民间资本,但其教学、管理、运作还是“名校”担当主体,办学质量和所发文凭没有两样,就业可能因为社会力量的介入而更有保障。因此,省招办希望,考生不仅在录取前积极填报这些学校,一旦录取,也要愉快地前往求学,高等教育的升学“立交桥”已经搭建,如果初始专业、学校或层次不尽人意,完全有机会再做调整。只有观念转变了,大家才能切实享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好处。
不少学生自动放弃录取,寄希望于来年再战,对此招生部门从来都不鼓励。根据他们多年的经验,除非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高考失利,否则考生的基础已基本定型,不大会因为复读一年而有质的飞跃。
------广东新闻港澳新闻尽在广东新闻中心------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