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教育信息 > 正文

专家认为11岁少年用自身换人质行为不宜效仿

http://www.sina.com.cn 2001/09/09 11:03  北京青年报

  行为确实令人敬佩、专家认为不宜效仿、榜样教育要讲科学

  深圳的小学生王楚斌面对歹徒毫不畏缩,要求换自己做人质的事件在本周成为国内多家媒体的热门报道,甚至成为学校号召小学生学习的榜样。然而有教育与心理学方面的多位专家指出:王楚斌的行为并不是最好的做法,不应效仿。

  11岁少年一夜成为小英雄

  11岁的王楚斌一夜之间成了人人称赞的小英雄。

  9月4日上午7时许,深圳街头。一名持刀男子在捅伤了一个男人后,逃到了后海路。此时正是上学高峰期,歹徒遇上了一帮上学的小学生,于是丧心病狂地上前用刀逼住一名六七岁的小学生,企图劫持。

  这时,旁边11岁少年王楚斌大声对歹徒说:“他是我同学,你要抓人就抓我好了。”歹徒二话不说,当即转过刀口劫持了王楚斌。此后,歹徒用刀架在他脖子上劫持长达6个多小时,但王楚斌一直镇定自如,毫不示弱。最后,歹徒被警方狙击手一枪击毙,英雄少年安全脱险。

  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经媒体争相报道迅速扩散,小楚斌立刻被无数褒赞之词包围。王楚斌所在的学校特意挂出大横幅,召开大会号召全校学生都向他学习。不少媒体的记者追到学校甚至追到家门口,争着采访这位小英雄,请他描述当时的惊险一幕。

  而这时小英雄却说:“我不想再提昨天的事了!”“事情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让大家都知道。”

  如果歹徒将两个小孩子都扣作人质怎么办

  “我看到有关报道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就是后怕。试想一下,如果歹徒也把他扣作人质而又不放年纪稍小的那个小孩怎么办,岂不是得不偿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室主任孙宏艳对记者谈了这样的看法,“小楚斌的勇敢、正直的确令人敬佩,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到,不简单。但我认为,王楚斌的做法不是最好的做法,事件发生后,王楚斌和同学们应该分散歹徒的注意力,如尽量拖延时间等待警察的到来,或呼喊大人们来帮忙。但孩子们没这样做,这说明我们平时对孩子们缺乏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

  提倡见义勇为值得肯定。然而,当实施这一行为的主体是一些缺乏自救能力和意识的孩子时,其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惨重的。很庆幸,这次勇敢的少年没有发生意外。

  十多年前,14岁少年英雄赖宁牺牲后,曾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自我保护问题的一次大讨论。在大力肯定和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同时,要注意避免青少年简单的行为模仿现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在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和应变能力方面仍很不足。

  那么,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和应变能力?孙宏艳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从小掌握必要的生存知识,如如何面对地震、火灾,如何加强实际训练以应付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危险时,要教育孩子们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勇敢、机智、灵活。所谓“两害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要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别再提被劫持的事情

  事实上,小楚斌在事后也感觉到了恐惧。他曾对记者说“事发时我不觉得可怕,现在回想起来就感到恐怖。”

  面对记者的采访,小楚斌也一直是躲躲闪闪,记者到他家采访时,他往卧室里跑,并将自己反锁在屋里。无论小楚斌的父母怎么劝说,他就是不愿开门:“我不想接受记者采访,让他们走吧!”小楚斌的父亲在为儿子骄傲之余也坦诚心有余悸。

  “别在小斌面前夸他勇敢了,也别跟他重提被劫持绑架的事情了,不然他可能会长期处于恐惧不安中。”针对英勇小人质王楚斌“在事发时不觉得可怕,回想起来就恐怖”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指出,因小孩子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后果是否严重”并没有认知性,只有等事后才会有暴力的阴影缠绕,因此媒体和社会,特别是老师、家长要正确引导小楚斌,引导别的孩子们正确看待此事。

  榜样教育要讲科学性

  据报道,事发第二天的9月5日,王楚斌所在学校的全校300多名学生已集中在学校的大厅为此专门召开大会。大厅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标语,上面写着:“向智斗歹徒的小英雄王楚斌同学学习!”校长向同学们介绍了王楚斌智斗歹徒的经过后,同学们都鼓起掌来。在同学们心目中,小楚斌无疑已成了他们的小英雄。

  “向智斗歹徒的小英雄王楚斌同学学习,学习什么一定要搞清楚。王楚斌的爱心、勇敢、正义感值得学习,但做法绝不要让同学们效仿,在这一点上学校、老师和家长们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张惠说,“在引导时不要让孩子们产生这样的误区,即见义勇为不可取,而是让孩子们运用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法同违法犯罪现象做斗争。”

  模仿是少年儿童的独特天性,榜样教育对他们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青年。但长期以来,在孩子们的榜样教育中科学性不足。

  据统计,建国以来涌现出的几十名典型少年英雄中,救落水者、救火、救牲畜占了大多数。在宣传献身精神时,宣传少年英雄机智不足;在肯定成绩时,对少年儿童生理及心理特点注意不够。归结一点,少年儿童榜样教育中科学性不足。

  知名青少年教育工作研究人士孙云晓先生认为,对少年儿童的榜样教育应德智并重,教育他们救人既要勇敢,还要机智。《中国少年报》曾在一个月内收到14个省的34篇来稿,报道17个少年儿童救人身亡的事迹,其中大多属能力不足或抢救方法不当。培养孩子献身精神固然重要,但在宣传少年英雄时,在宣传他们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时,更应多宣传一些他们的机智与聪明。应该让更多的同龄人在学习他们的英雄精神的同时,学到更多科学的方法。(舒文)

  来自北京某小学的调查

  9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西城区德外某小学六年级的一个班中,就小学生王楚斌自愿换作人质事件进行调查。

  据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介绍,这个班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10岁,与王楚斌基本上属同龄人。随后,在记者的要求下,班主任老师让班上的32名同学写下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班上几乎所有同学对王楚斌的行为都表示了钦佩,并说值得自己学习。其中,有8名同学表示如果换了自己也会像王楚斌那样去换人质;在剩下的同学中有9人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15人表示自己坚决不会去换人质,但其中的7人提出会去报警,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被绑架的小孩脱离险境。

  下面是孩子们几类有代表性的真实想法:

  “用自己的生命换别人的生命,这一点很伟大,也是很难能可贵的。我相信谁都爱惜自己的生命,难道王楚斌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不是的,也许是他当时没想到这一点。总之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要是我就不会舍身救别的同学。可能还会吓着。我觉得这件事挺不可思议。”

  “我想我不会像王楚斌那样,我会赶快找到电话拨打110报警,然后再回到原处,想办法与歹徒周旋,拖延时间。”

  “我也会去当人质,我会去劝说那个坏人,让他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做一个好人,就算被他杀了也不会害怕,因为我挽救了另一个生命。”

  在这些童真的话语中记者发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对危险的认识能力,甚至有的还对坏人寄予了希望。

  在对家长的调查中,所有的家长都表示,不愿意这种事情落到自己的孩子头上。

  一位姓于的妈妈对记者说:“现在家里边都是一个孩子,哪舍得用自己的孩子去换别人的孩子。这个小孩的行为还是挺让人敬佩的,可要是换了我自己的孩子,我肯定不愿意他这么做。”

  最后记者采访了几位学校的老师,请他们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一位年轻女教师对记者说:“这个孩子的行为实在令人敬佩,现在的孩子都爱看电视,模仿英雄,现在电视中有很多警察换人质的画面,对孩子肯定有影响。因此电视电影等媒体应做好引导和宣传作用。”

  另一位蔡老师表示:“我个人认为,这个叫王楚斌的孩子的行为值得肯定但不值得提倡,孩子毕竟是孩子,缺乏与歹徒周旋的能力。”(李晨)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短信推荐】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争做小英雄”是错误的教育理念 (2001/09/07 13:10)
《小英雄刀架脖子无惧色》续闻 (2001/09/06 10:46)
“英勇小人质”追踪:英勇小人质王楚斌不愿张扬 (2001/09/06 14:10)
图文:深圳勇少年甘做人质换同伴 歹徒当场被毙(1) (2001/09/05 13:13)
图文:深圳勇少年甘做人质换同伴 歹徒当场被毙(2) (2001/09/05 13:15)
深圳发生一宗劫持人质案 警匪对峙6小时人质获救 (2001/09/05 08:35)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