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我有不少五湖四海的哥儿们(上海话称"兄弟")。其中有不少人,为了能更好融入上海,也想学点上海话,苦于没有好的资料。我曾经热心地为他们找些资料,当时仅有的资料也不很理想。我们曾经想要是有份上海话拼音和字典就好了。
以后遇到几件事情,促使我决心做这份《上海话ABC》。
一次偶然翻阅一本日语教材时发现,该教材将日语浊音"バ"比作普通话的不送气清音"(ba)"。此外,英语、德语教材上也常有将浊音"[b]",比作普通话的不送气清音"(b)"等。因为,人们不了解普通话其实是没有全浊音(浊塞音)的。然而,吴方言是中国唯一有全套浊音、并有短音的方言,而且音素最全,仅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其余汉语方言均不足35个。若是,对上海话音素有了解的话,就可以使上海人学外语时,多件工具。
现在有人错把吴语(上海话)当"四旧",错把多掌握一种语言工具的优势当劣势,将推普工作理解为就是消灭吴语,并且身体力行,给自己带来损失。比如,我有位同事的儿子从小受普通话教育,成了不会讲上海话的土生土长上海人,他上海话"麦"的韵母读不出;上海话"麦"的韵母和英语短音"[/](butt)"是一致的,那么他讲英语时当然也发不出该音。
而且,现在不会讲吴语的上海人越来越多。特别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上海人普遍没有吴语朗读能力,甚至听不懂吴语的书面语,反称吴语词汇少、有些词不能说,好像昆剧不曾是百戏之祖,评弹不曾是明清小说的温床。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不少成语根本无法用吴语讲。事实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量成语来自明朝苏州才子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而当时不带入声调的今日北方话还没完全形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吴语的灭亡势必导致昆曲、评弹、越剧等艺术形式的灭亡。
"推普"本是好事,使全国各族人民有一个交流工具,但也不是说我们就不讲上海话了,讲方言和说普通话是不抵触的。吴语有普通话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比如:中国会写诗填词的人口下降,与近日北方话的形成、推广及吴语等南方方言使用范围萎缩是直接相关的。这是因为,普通话没有很好的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大量古诗词曲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也不能讲解词曲格律。用普通话怎么解释入声呢?弹词、昆曲之词曲既是"词曲"之词曲。
作为一个江浙人(上海人也是江浙人)我希望能尽一分绵薄之力为保留吴语文化做些工作。于是,我穷四年之力对上海话音素进行考证,并主要按照法语拼写习惯设计了一套吴语拼音;并且配套做了份《国语、吴语读音对照》方便检索常用汉字的上海话读音,有利于方言创作,也可提供从事地方戏曲者参考;另外做了一份《国吴语差异》以方便读者掌握国语与吴语的主要读音对应关系,既有利于外省人学上海话,也有利于上海人讲普通话。(朱晔毅)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