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9月13日电(记者张奇志) “入世”后,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中国最供不应求的是什么?
教育。这是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傅权章给的答案。
有人说,“入世”后的中国,面对越加激烈的经济竞争,面对人才需求量的剧增,中 国再办1000所大学也不会嫌多。加快教育发展在中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发展教育,即可减缓升学压力,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又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还可以减缓就业压力。
眼下的事实是,教育成了最紧缺的资源。傅权章不无感慨地说:1999年9月招生录取时,第一志愿填报杭医高专而且又上了专科分数线的考生达1000多人,其中一半是上了本科线的。但学校受计划限制,实际上只招了470名。2000年,2001,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大学教育这种资源仍然是供不应求。
在最近的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例会上,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报告说,前些年,浙江高考录取线比北京等地高出100来分,在浙江省只能上专科学校的,在北京等地却可以进重点大学;在北京可以上本科的考生,在浙江却是落榜生。
有专家提供的数字为证:中国每年有近上10%的小学毕业生,50%的初中毕业生和70%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
有调查显示,中国老百姓用于教育的投资每年有数百亿元流向海外,而其中近三分之一被中学生占据,仅广东省中小学生留学的教育消费就超过10亿元。
权威调查还说,中国城市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年均增长约20%;中国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
据专家估算,中国现有的2亿普通中小学生中如有10%以教育消费形式择校就读,则每年会带来1000亿元潜在消费;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潜在学生约500万人,如果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以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教育费计,则潜在效益每年为200亿元。杭州市长仇保兴算的就是这样一笔教育帐,为此他喊出“学在杭州”的口号,要把这个城市建成“大学城”。
教育消费的升温还将有力地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如教学设备的需求将促进制造业和信息、科技等产业的发展;教学用房、师生住房的建设可带动建筑、装修等行业;教育教学活动可带动文化、旅游、咨询等行业的繁荣。
中国教育消费的巨大潜力已令一些发达国家侧目。这两年,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办了多次外国教育展,场面都很火爆。
以敢闯敢试而著称的浙江人早就认识到:教育是产业。在浙江,社会力量办学起于80年代初,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以后发展更快。到目前,全省已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超过一万个。
有的企业瞄上了高等教育。1998年,陷入困境的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试行国有民办、整体改制,由宁波万里教育集团举办。这家企业计划3年投资2.5亿元。金融机构表现了应有的敏感。如建设银行和浙江省教育厅就曾签下合同:建行每年以不低于20亿人民币的贷款规模投入全省教育系统的建设。国有商业银行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商学院签下巨额贷款合同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
杭州市曾有将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整体改制为“国有民办”的设想。消息传出,省内企业纷纷上门表达投资意向。有的甚至表示:“最好让我控股,股份少了没意思。”但不知何故,这个改革设想最终流产了。(完)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