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教育信息 > 正文

“黄高”话题在网上网下反响强烈

http://www.sina.com.cn 2001/10/05 10:04  南方网-南方周末

  编者按:本报9月27日头版《黄冈中学“神话”背后》一文刊出后引起较大反响,关心中国教育的各阶层读者纷纷致信本报发表看法。本报在此摘登部分言论。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意见并不代表本报。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

  这场争论最初由一位署名“西门吹雪”的黄冈中学毕业生在网上发表文章指责母校为
“应试教育的集中营”所引发。

  升学“神话”背后的教育理念

  黄冈中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门吹雪”的看法只能代表他自己,并非主流,“大部分人还是热爱母校的”。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西门吹雪”不热爱母校,问题是,热爱只能表现为给母校唱颂歌或者提一些不刺耳的意见吗?

  记者后来又采访了几位老师。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同样令我惊讶。该校一位名师这样说:“现在的高考改革,就是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这也就是‘3+x’和‘3+2’的最大不同;如果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搞得好,高考就应当考得好;黄冈中学考得好,说明这方面一定做得好。”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只要我跟着考试指挥棒转得漂亮,就是素质教育。其实,不管考试改革到什么程度,“考得好=素质教育”的公式也不能成立,因为人的许多重要素质是“考”不出来的,更何况现在考试改革才刚刚开始呢!

  学校一位年轻的特级教师则指出,该校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奖能证明学校搞的是素质教育,因为:“靠死读书的应试教育方式”根本不可能获奖,“他们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这是真正对智力和潜能的开发。”

  他实际上又创造了一个公式:“获奖=素质教育”。这和“考得好=素质教育”其实是一回事,因为这种竞赛也是一种考试。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奖当然是好事情,但是不可高兴过分,因为这种竞赛是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不是独立提出问题、独立研究问题,其创造性是有限的。许多人都指出,我们的学生在国际上知识性、技能性的大赛中屡屡获奖,而至今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值得深思。我看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把聪明都用在应试方面了,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应试教育是一种无奈

  首先我声明我是坚决支持素质教育的。但,因为国情,完全实现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的。我记得南方很久前做过一个调查:机会的不平等造就了财富的不平等。

  我是一名湖北人,也是在类似黄冈中学的一所学校高中毕业的。回想当年的高中三年,确实有种地狱般的感觉,每天除了7小时睡眠和1个小时的3餐时间,其余时间都为学习所支配。然而,我非常感激那3年的生活,因为没有那时的奋斗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她给了我一个选择生活道路的机会,一个成功者所必须的条件!我有很多同学都是农村来住读的,他们生活很艰苦,学习也很刻苦,为的就是能抓住高考这个机会。记得那年高考成绩出来,一些高考落榜的农村同学卷起铺盖回家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无奈和伤感,还有愤怒!以他们的成绩,在北京或者上海是可以上重点大学的,可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因为他们生在湖北,高分数线决定了一切。   

   hanliduo

  “西门吹雪”来信

  我就是那个帖子(指《黄冈中学:我的地狱生活》———编者注)的作者。但是我的题目并不是这样。我使用的网名也不是什么西门吹雪,这个西门吹雪是个网络剽窃者。

  那是8月初的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北京某报的那篇文章《破解“黄高神话”》。因为正如南方周末记者所言,这个文章的本意是称赞黄冈中学,但文中所说的黄高的一些举措,不要说是教育界人士,在我看来也觉得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做法。在21世纪的今天,还把这些做法拿出来作为榜样宣传,我心里觉得有些不妥。这于是引起我的回忆和感慨。我写了这篇帖子————《我在黄冈中学的日子》,发表在一个很小的网站上。

  我的网络文字,除了个别地方用语欠妥当,言辞有些激烈外,总体上是比较实际的。

  我赞同《南方周末》文章的观点。我也认为,现在的中国,大多数的中学实行的教学和黄冈中学并无太大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说黄冈中学是中国中学教育的代表。但是这并不一定应该是中学教育的方向。

  在我看来,一个学校的教学方法体系,并不仅仅是其自身的选择,而是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要求的合力。有很多问题,其实是学校无法解决的。比如,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我记得有个朋友给我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在北京某建筑工地进行一个施工检查,她的老公———一个湖北人,和北京某大型设计院的一个设计工程师聊了起来,聊着就聊到了当年的高考分数,这个北京设计师说了自己的分数,湖北老板显然知道这个真的很低。他不知怎么突发奇想,便从工地众多民工中找了一个湖北籍的,这个民工和这个北京设计师竟然是同一年高考的,这个民工的分数比这个设计师高43分,但是,还是名落孙山,回家种田,没有出路,只好到北京做苦力。我们谈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唏嘘不已。

  所以,应试教育在很多时候、在很多地方,是被动存在的。

  我需要向母校道歉。我的这篇文章,使母校、某些老师徒添烦恼,非我所愿。

  尽管如此,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引起一些思考。我还是希望今天的孩子们有个快乐健康的童年和青春。

  《我在黄冈中学的日子》网评摘登

  的确,黄高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看来有些近似荒唐,但在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黄高……怎么可能跳出这个框框?         ———黄高人

  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看到他们的中学生晚上根本不用上自习,很是羡慕。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人家分数线比你低多了。        ———wsynx

  平头老百姓只能靠读书才能跳出农门……黄冈中学很多老师也一样是从农村背景出来的。高考是决定很多人一生命运的,很多老师亲身经历过,所以才希望学生努力。     ———noonoo

  我从黄冈中学保送到北大读书,在这方面应该感谢这个中学,可是从感情上我真的一点也不留恋她,……我很痛惜我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压抑而苦闷的一挥而过。     ———jackchang

  黄高不是地狱,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吃苦奋斗的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ct7030

  我不是黄冈中学的,我只想说,类似的情形所在多是。我们的中学校长在大会上的名言是:要把学校建成模范监狱。      ———yuyishiye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短信推荐】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透视黄冈高考“神话” (2001/09/29 16:31)
是天堂还是地狱? 湖北黄冈中学高考“神话”背后 (2001/09/29 10:02)
黄冈中学教师王后雄推行教改走上大学讲台 (2001/08/18 14:57)
黄冈中学神话:一届保送37人上北大、清华、科大 (2001/08/10 06:49)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信 息
好运常有还不动手?
北京
  • 留学资讯精彩推荐
  • 外国语大学培训
  • 北邮自考专业招生
  • 读在职来首经贸
    济南
  • 成功摇篮山东联大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 复旦大专自考招生
    广东
  • 美南加大MBA招生
  •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
    河南
  • 人力资源研修班
  •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