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动力气候、中尺度数值模式、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地--气相互作用与水热过程、数值天气预报和数值模拟、数值预报、历史气候与全球变化、东亚季风、全球气候变化与古气候、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理论中的应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冰雹物理学、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城市环境、大气成分与大气环境的相互作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下称我院)是中国气象局系统的最高科学研究机构,它涵盖大气科学的所有领域、以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同时开展部分基础理论研究,已成为中国气象局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我院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为骨干的高水平研究技术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名,高级研究人员160多名。目前,我院不仅承担和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部门级的重点科研课题,而且还参加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
我院设有6个研究中心和1个信息中心: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心;大气探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气象和遥感应用研究中心;气象科技信息中心。这些科研机构正在紧密结合我国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任务,跟踪世界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在天气动力动力学、数值预报、季风气候学、极地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大气探测、云雾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等领域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获得国家级奖55项,省、部级奖及其他奖多项。
我院拥有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设施。目前在研究中采用的数字化天气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实验风洞、大型云室、云雾物理探测飞机、大型计算机、大气遥感、气象观测塔等设备。此外还拥有无线电、高空探测、地面观测、大气化学分析、云雾物理资料分析自动化等各类实验室以及大气本底站的酸雨观测站网、高山云雾与大气物理观测站等野外观测基地。1989年我院建成了强风暴、大气化学、云雾环境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还设有气象专业中心图书馆,藏有中外书籍十几万册,中外期刊一千余种及电化教室、录像、录音、微缩等气象情报设备。
我院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边、双边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友好交往活动,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科技工作人员派出学习、进修、工作。
我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目前已在大气科学的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均有学位授予权。另外,我院与南京气象学院联合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我院目前有硕士生指导教师40余名,博士生导师11名,他们是本学科、本专业的著名专家、教授,担负着国家和气象部门重大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录取的研究生经一年学位课学习后直接进入导师的科研课题,接触科学前沿,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并为撰写学位论文打下良好基础。已毕业的研究生中有不少同志已成为气象科研、业务、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力量,部分已晋升为研究员、教授,成为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和博士生指导教师。我院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主要分配到国家级气象业务和研究单位工作,并鼓励优秀的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02年我院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将继续贯彻"按需"招生的原则,继续接收优秀免试生、扩大招收优秀在职人员、定向培养研究生。继续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确保研究生的政治、业务质量。2002年本院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25名(均为我院单独招生,学位课在北京授课),欢迎有志者报考我院2002年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010--68406386。
招生专业及人数
系,专业,研究方向 人数
070601气象学 15
01动力气候
02中尺度数值模式
03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04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
05地--气相互作用与水热过程
06数值天气预报和数值模拟
07数值预报
08历史气候与全球变化
09东亚季风
10全球气候变化与古气候
11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理论中的应用
12天气预报
13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
14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10
15冰雹物理学
16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
17城市环境
18大气成分与大气环境的相互作用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人:孟玉巧
电话:010-68406386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