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行政管理学、汉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
青海民族学院是为青海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建立的民族高等学校。学校占地面积约17公顷,建筑面积为5.7万余平方米。
青海民族学院的前身是1949年12月成立的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1950年4月改为青海省人民公学,1950年8月又更名为青海省民族公学,1956年9月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1962年10月青海省进行高校调整时,将青海师范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农牧学院并人青海民族学院,分别设为师范部、医疗系和畜牧兽医系。1964年4月,青海高校再次进行调整,这次除恢复了青海师范学院、青海医学院和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外,将青海民族学院原有的政教、中文、物理、化学、数学、体育、藏文等专业并入青海师范学院,民院只保留干部训练部和附中。1970年7月,又将学校改为中师性质的青海省民族师范学校,1971年7月恢复青海民族学院。
目前,青海民族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本科民族院校。各专业的学生95%以上是少数民族,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被分配到少数民族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以培养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为主。到1990年底,学校设6个系8个专业。还设有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班。另外,还有干部训练部(成人中专班)和预科部(包括先修班、普通高中和初中各年级)。学校既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也培养中专生和以提高文化水平为主的在职干部。
各专业中,藏语文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副教授以上的占专业教师的45%,开设的专业课程门类齐全,用双语进行教学,教材大部分是自编,其中《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被多数兄弟院校所采用,该院有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
1990年底,全院有学生1609人,其中有藏族、蒙古族、撤拉族、土族、回族、东乡族、满族、白族、壮族、达斡尔族、彝族、土家族、苗族、锡伯族、保安族等1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1455人,女生占学生总数的39%以上。
至1991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753人,其中教师326人(少数民族教师有118人),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43%。教师中教授有6人、副教授51人(少数民族12人)、讲师146人(少数民族57人),取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62%。
全院有教研室51个,有资料室、实验室25个,各类仪器、仪表、电子设备1400多件(台),总金额为100多万元。电教室设有语言实验室、放像室和录音室。
目前,图书馆藏书51万多册,其中外文书籍有8000多册,少数民族文字书籍6万多册,线装书7万多册。被编入本省善本书目的有360部,编入全国善本书目的有205部。
根据青海省多民族的特点,结合教学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学术科研工作,从1978~19 90年,共发表论文1141篇,出版专著84部,其中《青藏高原地名录》获国家级奖;获省级奖的有56篇(部),获厅级奖的12篇(部)。从1985~1990年的5年中,在省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560篇,出版教材,专著44种,其中获省级二、三等奖的有33项,获国家民委一、二、三等奖的有9项。
1980年3月,成立了民族研究所,下设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宗教、民族民俗、民族教育等6个研究室。民族研究所成立以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34篇,出版专著11部,其中《撤拉族简史》、《土族简史》、《土汉词典》、《青海民族史入门》、《民族学探索》等14篇(部)获国家民委和省上的奖励。另外该所的部分研究人员还协助互助土族自治县创制了土文,受到土族人民的拥护。民族研究所出版的刊物《青海民族研究》为季刊。国内发行,现出版5期。
学校编辑出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5年,1984年参加了挪威国际书刊展览,日本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会的《东洋史研究》刊出每期要目。
青海民族学院成立40多年来,为青海省及兄弟省、自治区培养各级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万多人,这些毕业生,绝大多数拥护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心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少的人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专科专业设置:藏语言文学、涉外经济法;本科专业设置:法学、行政管理学、汉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指导老师。
通讯方式:西宁市八一路25号。
邮 编:810007
电 话:8175340
校舍面积:6.72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55万册。
在校人数:学生总数: 1108;专科生: 30;本科生: 1078;教师总数: 341;教授: 16;副教授: 62;讲师: 162;教员: 26;助教: 75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