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物理学、音乐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原名通辽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处治区创办较早的几所高等院校之一。
学院位于通辽市霍林河大街中段,占地面积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已建成包括一栋办公大楼、四栋学生宿舍楼、五栋教学楼以及实验楼、图书馆、食堂、浴池、礼堂、运动场等比较完备的教学、文体、生活设施。学院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是内蒙古东部区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较高、办学实力最强的民话师范院校。现已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的重要基地。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的特殊性,使学院办学蒙汉兼融,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的特色。
学院担负着为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西北等八省区培养蒙汉民族师资的任务,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师资基地的培养本科生的主要高等学校之一。四十年来,共培养本专科学生一万余人,函授生7370人,干修班学生180人,外国留学生50人,学院现有中文、政史、蒙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英语、艺术、教育等十个系共二十个专业。在校生259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院学生总数的43%,函授生2952人,外国留学生19人。除新建的艺术系、教育系外、春他各系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同时培养部分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学院大多数专业设有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授课班,试行了主辅修制和淘汰筛选制。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了专业结构,拓宽了专业面,大大增强了办学实力。
学院有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和政工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工958人,其中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640人,教授30人,副教授和其他高级职称人员198人。教师中有62人具有国内外访问学者的经历,7人被其他院校聘请为兼职硕士生导师。为培养高层资
人才和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院先后与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联合举办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我院有182人进修了研究生课程。学院有1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有6名教师荣获了曾宪梓教育基金奖,有8名教师被评选为考业技术拔尖人才;有30多名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成果受到自治区级以上的表彰。学院有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政工队伍,在“三育人”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力地保证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学院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队伍建设为基础,逐步建成了一批有自己特色、有较强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骨干学科,培养了一批重点学科带头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确立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我院的世界历史学科和计算物理学科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蒙古语言文学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固体物理学科是院级重点学科。近年来,学院的科研成果显著: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承担省区级科研项目146项。在省区级以上学术刊物和出版社已发表论文1706篇(部),其中在国家级以及在国外(十个国家)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6篇,专著、教材221部。获得专利5项,鉴定成果11项,有18项研究成果获国家部委和自治区的奖励。
学院图书馆藏书43万册,有中外文期刊1750种,建立了光盘检索系统。学院主办的《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学版、自然科学版的蒙汉文四种版本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学院设有世界史研究所、科尔沁文化研究所等9个科研机构,还设有文物陈列室、计算中心、检测中心、电教中心、印刷中心以及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29个。1997年建成计算机局域网络,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总价值1613万元,万元以上大型仪器94台(套),基本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自1995年开始,学院启动了旨在加强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的“1235”工程,即在“九五”期间建立10个区院级重点学科,20门重点课程,培养30名跨世纪人才和5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在获得招收留学生和聘请外籍都是资格权后,积极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及硕士学位学科点。面向21世纪,学院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深化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力争使学院成为全区的重点师范院校。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