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药理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招生指南
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前身为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成立于1932年。现有职工361人,科技人员26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35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52人,中级科技人员102人。药物所现有在学博士生66人,硕士生57人,另有博士后13人。全所有七个研究室: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室、合成化学室、药理一室、药理二室、生物技术室、分析化学室。另有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筹)、图书情报室、实验动物室、《中国药理学报》、《亚洲男性学杂志》编辑部。
上海药物所是生物学和化学两大学科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以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两者相互关系为研究方向,学科齐全,基本覆盖了从新药基础研究到临床前开发研究的各个环节。重点学科领域是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合成化学、新药筛选、药理学、药物分子设计等。组合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制剂学和药物质量控制是今后五年需加强发展的领域。通过以上各领域的紧密结合,重点从事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生育调节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医用螯合剂、抗生素、生物技术药物、老年性与代谢性疾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建所六十多年来,上海药物所在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方面成绩显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1955年以来,上海药物所取得了160多项研究成果,共研制出60多种药物投入生产,其中创新药物30多种,载入中国药典的10多种,为我国医药事业和人民身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至今共获得各类成果奖90多项,其中国家三大奖1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2项,中科院三大奖32项,上海市及其他省部委奖31项。我国实行知识产权保护法以来,共申请专利38项,其中国际专利9项,申请实施专利19项,获授权12项。多年来,我所共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在SCI摘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总数和被引用数从94年起双双进入全国研究所排名前20名以内,是全国唯一进入前20名的医药研究机构。
上海药物所的研究生培养始于1955年,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展最早的单位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机化学专业、药理学专业硕士、博士及微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自行审定、审批博士生指导教师”的试点单位。1985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研究生导师5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8名。自1978年以来,已招收研究生500多名,已有300多名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目前在读研究生123名,其中博士生66名。
上海药物所的研究生培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从而使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不断完善,培养质量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1995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有机化学专业博士论文抽查评比中名列第二。广大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活跃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成为我所科研工作中的一支朝气蓬勃和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生力军。毕业博士生约有70-80%获得国内外博士后职位,其中许多人在国际一流的著名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留在国内工作的博士,大多数已成为本单位科技骨干,有的已成为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陈凯先,广西大学副校长魏远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蒋华良等。
硕士招生专业: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今天,有机化学正处于富有活力的发展时期,其趋势和特点是: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环境科学紧密结合;分子识别和分子设计正在渗透到有机化学的各领域;选择性反应,尤其是不对称合成,已成为有机化学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有机化学继续在新药和农、医用化学品以及分子电子材料的开发中起主导地位。相关学科为: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
学科带头人为:谢毓元院士、嵇汝运院士、陈凯先院士、白东鲁、李英、蒋华良、李全、李援朝、岳建民、沈竞康、方积年、朱大元、秦国伟、郭跃伟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天然产物化学
主要从事中草药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解析、化学合成与结构改造的研究。多年来我所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取得了享誉国内外的优异成果,是该学科点突出的优势领域。
药物合成化学
主要从事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大疾病有效化合物的化学合成研究。
药物分子设计
运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和理论化学计算方法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而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设计新的高效、低毒药物分子。该研究方向是我所新的优势领域,研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生物技术与微生物
从我国土壤中发现活性抗生素产生菌,进行选育、发酵、化学提取等研究。
专业名称: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科学。药理学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医学的多学科理论与技术,在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药物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发现药物作用的新靶点、新机制,建立和完善药物研究的新模型和新方法,为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众多药理学分支,如神经药理学、免疫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主要相关学科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及免疫学等。
学科带头人为:池志强院士、李晓玉、顾芝萍、朱兴族、胡国渊、屠曾宏、丁健、叶其壮、侯永泰、左建平、曹霖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神经药理学
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对中枢神经疾病的治疗作用,阐明药物与内源性活性物质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肿瘤药理学
对研制的抗癌新药的细胞和分子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积极探索抗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开展抗肿瘤药物的体内外筛选和药效评价。
心血管药理学
主要开展活性化合物的筛选,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和心血管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毒理学
通过定量和定性地评价药物的毒性反应,研究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用的资料,同时通过对药物毒性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发展新药提供线索。
生殖药理学
以植物中抗生育有效成分为重点,建立一系列生殖药理研究模型,探索抗生育药物的作用机制,从天然产物和合成化合物中发掘和研究安全、高效、简便的新型女用和男用避孕药物。
分子药理学
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及其技术解决药理学面临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当前学科前沿。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