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进化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子细胞免疫学和病毒免疫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生理学、灵长类高级神经生理学、结构生物信息学、进化分子细胞生物学
联系部门:人事教育处
电话:0871-5199941
联系人:李卜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及人数
(一)动物学专业(5人)
1.动物的系统进化与保护 导师:杨君兴研究员
主要开展我国西南地区脊椎动物系统发育的研究。运用形态学、生态学、动物地理学、古脊椎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手段,从宏观(形态)和微观(细胞、分子)方面探讨脊椎动物的系统分类、生态和进化。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区系组成及演化规律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2、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导师:马世来研究员、朱建国副研究员
保护生物学是避免物种的超速灭绝,使生物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和可持续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纯科学与管理实践交叉的综合学科,它包容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各个方面。随着人类对地球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增加,保护生物学正成为国际学术活动的热点之一。我所立足于云南这个动植物"王国"的地区特点和两代人、多学科的工作积累,在相关国际组织支持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保护生物学中心。目前,中心侧重以横断山生态敏感区重要物种的生态学研究、云南生物多样性编目数据库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与卫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对生物多样性信息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和分析,为国际范围的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3、哺乳动物系统进化导师:蒋学龙副研究员
应用形态学、生态学、动物地理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手段开展东喜马拉雅地区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哺乳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分类与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及其演化的研究。同时开展野外调查,利用生物地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一些重要自然地理区域哺乳动物的分布格局,探讨这些区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和演替规律。我所收藏着大量的哺乳动物标本,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标本,为进行有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1、动物毒素结构与功能导师:张云研究员
各种动物来源的动物毒素(主要指两栖类、爬行类和昆虫等有毒动物毒腺分泌的蛋白质多肽),特点在于活力高,专一性强,和人的生理蛋白质、多肽具有进化上的生物关联性和变异性(序列同源-变异导致功能同源-分化)。动物毒素的另一特点为多拷贝基因家族的广泛存在,同一家族的蛋白多肽存在上百个拷贝的自然变异体。该学科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为主,外源广泛地形成与神经生物学、分子细胞免疫学、药理毒理学,和毒素综合利用(天然创新药物应用开发研究)等学科的交叉合作网络,进行动物毒素蛋白多肽结构与功能研究,外源功能基因筛选、克隆,生物活性、构效关系研究,毒素多基因家族分子与人内源性分子构效关系比较研究;提供动物毒素功能蛋白多肽组在蛋白质基础理论研究,天然创新药物先导结构发现与优化,生物农业技术应用的理论物质基础。
(三)细胞生物学专业(22人)
1、生殖与发育生物学 导师:季维智研究员
本领域以中科院和云南省共建"云南省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中美灵长类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为依托,以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殖与发育生物学中重要基础理论和发展相关生物技术。主要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1)卵成熟和胚胎早期的分子机制
卵的成熟和胚胎早期发育是生殖生物学中重要而又不十分清楚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到生命的奥秘,同时也是相关现代生殖生物工程技术(如动物克隆和转基因动物)的基础。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卵成熟和胚胎早期分化的调控,在了解生殖的基本规律,改进和发展生殖生物技术都有重要意义。本领域以灵长类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体外培养和体外受精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寻找细胞质中心影响细胞粒和细胞质成熟的因子,筛选克隆相关基因,探讨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早期的分子机制。
2)生殖工程导师:季维智研究员
以体外培养和体外受精技术为基础,灵长类动物为主要对象,开展种质细胞(精子、卵和胚胎)的冷冻保存,胚胎干细胞、动物克隆和转基因动物研究。
2、分子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
本领域以中国科学院细胞与分子开放实验室和云南省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础,一方面从进化的思路和角度研究功能基因组学这一国际前沿问题;同时,又用基因组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研究生物的进化规律。通过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参与国际竞争,推动遗传、发育和进化三大学科的综合。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拥有先进、配套的仪器设备。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中心。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分子进化生物学:以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如DNA序列分析、微卫星DNA分析、SNP分析等,研究分子种、人类的起源与民族分化、动物的分类与系统演化、表型进化与分子进化的关系、物种形成的机制等生物进化中的重要问题。
导师:张亚平研究员
(2)基因资源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建立和发展动物及少数发展方向基因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开展动物和少数民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探讨物种濒危的遗传机制、群体遗传结构、ESU、有效群体大小等重要问题,建立濒危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等)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技术体系,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导师:张亚平研究员 导师:史宪伟副研究员
(3)动物基因组学:借助人类基因组和模型生物基因组的信息,立足于我国的资源特色,采用比较基因组、基因重组与克隆、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和技术,开展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进化与其结构功能的关系、基因图谱与定位、疾病基因和经济性状基因等方面的研究。
3、进化分子细胞生物学 导师:文建凡
进化分子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细胞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为基础,跨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原生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目前在于从进化的视角考察和阐明真核细胞(尤其是高等真核细胞)为什么具有如此这般的精细结构和精妙的功能活动机制,它们是怎样进化发展的,其动力和机制是什么,以及真核细胞的起源进化是如何为后续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大发展奠定基础的。以期达到对真核细胞核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目前本实验室主要采用细胞、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以一系列处在关键进化地位的单细胞生物为材料,集中研究真核细胞核的各种结构、功能(如核骨架、核纤层、染色质和核分裂等)和若干重要基因、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同时还拟结合发育生物学的实验证据开展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进化研究。本研究方向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视角和学术思想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很具特色。
4、结构生物信息学 导师:黄京飞副研究员
利用国际上的各类生物大分子数据库中序列、结构和功能信息及一系列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在比较蛋白质家族和超家族三维结构的基础上,开展蛋白质序列、拓扑结构、功能与其进化关系的研究,探讨蛋白质的不同进化模式对其序列-结构-功能关系的影响、蛋白质超家族形成的基因进化模式。从进化的角度,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序列识别这一结构基因组学中的重要问题。
5、灵长类高级神经生理学导师:马原野
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化学手段,探讨意识、认知过程的起源、演化及其脑机制。近期主要进行灵长类大脑前额叶认知功能的研究,探讨其功能异常同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的关系。
6、神经生理学导师:徐林研究员
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已成为神经科学的前沿热点。当今最好的研究学习记忆的模型突触可塑性是1949年Hebb提出的。1976年英国学者Bliss在海马中发现了突触效能长时程增强(LTP)现象,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家研究这种可能参与学习记忆过程的可塑性现象。至今已有众多的实验记录表明突触可塑性(ITP)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然而突触效能的长时程降低(LTD)与学习记忆的关系至今不清楚。我们实验室重点探讨应激是如何影响到突触可塑性又如何影响到学习记忆。由于过去的实验证据告诉我们应激调控着突触可塑性,因此通过应激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研究LTD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是我们的明确目标。
7、神经药理学导师:陈必义副研究员
我们主要采用整体到分子的筛选模型从各种生物中寻找具有研究前景的天然化合物或有效部位,对其药效和药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新的治疗和改善认知障碍的新药物,着重研究具有防治老年性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的新药。现建立和使用的模型有研究促智新药的大鼠和小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神经强迫症模型、抗抑郁药筛选模型、镇痛药物筛选模型、老年猴延缓反应模型、计算机控制离体器官筛选模型、神经细胞分离和培养、神经细胞内钙荧光测定、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等。
8、分子细胞免疫学和病毒免疫学导师:郑永唐
免疫系统在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和维持体内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免疫细胞和分子,有助于解决生物医学中的许多难题,如艾滋病的防治。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利用西南动植物丰富的生物资源,继续筛选和研究动植物来源的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天然化合物。重点将对抗病毒有效先导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的研究,努力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抗HIV天然药物;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定量HIV p24抗原ELISA诊断试剂;开展艾滋病的免疫学研究,如药物对HIV感染细胞凋亡的影响和艾滋病脑病的机制研究,为艾滋病的防治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9、分子细胞遗传学导师:杨凤堂研究员
利用国际上先进的比较基因组研究技术(包括染色体分离,比较染色体涂色,比较染色体显带和基因蕊片等技术)系统、全面地研究我国脊椎动物基因组结构的多样性和演化过程,探讨染色体重组在物种起源和演化跌作用,通过比较分析种间同源染色体片段在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的分布规律,构建我国主要脊椎动物类群的核型系统演化树,同时,结合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开展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家养和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体细胞株、精子、卵和胚胎)的低温保存研究。
10、比较基因组学导师:宿兵
遗传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结构(遗传信息)和功能(表型)的关系,正向(由表型到遗传基因)和反向(由遗传基因到表型)遗传学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两个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可观察到的表型突变(如人类遗传病)相当有限,从而限制了由表型变异推断其遗传基础的进展。同时,由于遗传基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由单基因变化(如transgenic animals)推断其表型效应的困难,全面揭示遗传基因的时空表达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遗传学机制呼唤新的思路和技术革命。随着对若干模式物种(酵母、线虫和果蝇等)和人类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的完成,在全基因组水平探讨如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物种形成(Speciation)和适应辐射(Adapative radiation)等进化的基本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通过对系统发育中代表性物种全方位基因和基因家族(Gene family)的比较分析,构建系统发育的遗传图谱,揭示基因、基因家族的起源和功能及其在进化过程中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机制。利用已知物种的基因序列(如人的大约3万个基因),采用DNA芯片和BAC文库技术,我们可以迅速获得所有基因在近缘物种(如灵长类动物)中分布的物理图谱(Physical map),了解所有基因和基因家族在基因组中的分布以及在演化进程中(如从猿到人)所产生的变化及其遵循的规律。系统比较在全基因组水平所有基因在不同物种(如哺乳动物的代表物种,包括人在内的灵长类代表物种)中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将有助于回答基因组结构如何演化、同物种形成和功能复杂性相关的新基因和新基因家族如何产生、性选择在物种形成和分化中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机制(如哺乳动物的适应辐射、灵长类的多样性及其人类的起源)等一系列重大生物学问题。
11.进化基因组学导师:王文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