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曾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异常积极”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情况作了报道。凡事一旦到了“异常”的程度,总难免存在一些盲目性。
比如,公务员“薪情看涨”成为促使大学生下定报考决心的利好消息。其实,公务员工资基数较低,即使几年后工资能够翻一番,新录用的公务员工资也不过一千多元。除了一些“效益好”的部门可以多发放补贴之外,其他部门的经济待遇大致相差不多。而那些“效 益好”的部门,有的是凭借行业垄断地位取得的“效益”,入世之后,这些部门的“效益”只能是看跌,而不会继续看涨。至于个别部门通过违规违纪途径获得的“效益”,更在纠正、查处之列,随着住房、医疗等项制度的改革,公务员的支出预期将超过收入预期;公务员的工资是与职级挂钩的,而职级的升迁是需要“熬年头”的。所以,当公务员,就要做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过相对清苦日子的准备,并能抵御种种诱惑。否则,到了机关之后,也许会大失所望。
又如,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具有更多的被优先录用的机会,这未必是好事。如果专业不对口,硕士生、博士生亦无用武之地,企盼的“成就感”从何而来?如果单位用人机制不改革,高学历的优势也会在爬“台阶”的过程中逐步失去,因为机关恰恰是讲究论资排辈的地方,干部制度的改革却非一日之功。对用人单位来说,优先录用高学历者也未必就是最佳选择。如果工作、待遇等等不顺心,高学历者可能更急于跳槽。因此,是否录用高学历者,应当根据缺编职位的实际需求而定,既不要浪费人才,也不要轻易剥夺那些非名校毕业生的选择权利。人才与名校、高学历并不能画等号。
一句话,用人单位与报考者都应该冷静一些才好。(文/无谋)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