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夏季高考的补录工作一直持续到同年10月末才结束,各地参加补录的高等院校普遍反映,考生对补录的热情不高,许多考生宁愿放弃补录的机会而选择复读。在复读生的行列中,还出现了许多高分考生,600分以上的复读生亦不罕见。这两种现象带给我们怎样的信息?
首先,这两种现象反映出我国的高考经过几年的大幅扩招,已大大缓解了人民群众对 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往高考招生时那种饥不择食的现象已不复存在,考生已不再满足于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在此前提条件下,考生的自主意识也大大增强,对志愿,包括学校、专业的选择更趋个性化,眼光也更长远。其次,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高等教育的调节作用已越发显著。这种调节作用不仅体现在人们对高校的选择,更体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上,后者又反过来制约着前者的选择。这种市场调节作用必将对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然而,这两种现象也反映出我国高考招生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高考录取机制亟待改进
在现行的录取机制下,一个考生若考分不够第一志愿的北大、清华,哪怕只差1分,他(她)都难以再被其他一流高校录取。就现象本身而言,出现高分复读生的原因主要是志愿填报不当。然而,在考分、志愿分布等信息不明朗的条件下,单凭往年的经验填报志愿,岂能无风险?
更深层的原因是,多少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我们更多地注重高校选考生,却很少为考生挑学校提供制度上的便利。如果说,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这种情况还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在我国即将走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在人们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呐喊中,我们是否应改变一下这种状况呢?尽管我国目前尚难做到像美国等早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西方国家那样,一个考生可同时收到几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考生在填报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未果的情况下,能否多一些改上其他重点大学的可能?既然大家都知道,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让那些高分考生走进复读的行列,再浪费一年宝贵的时光。
高校收费倒挂令人忧
需要补录的学校主要是一些高职、大专以及民办大学(也以高职、大专为主),这些学校在知名度、学习环境、教学质量、住宿条件、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一般来说,要低于普通高等院校,但是在收费方面却远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每年的学费往往高达上万元,这还不算住宿、生活等费用。这让那些工薪阶层的子女如何能把四年学业坚持下来?或许有人会说,这一块主要是针对收入相对较高的阶层。岂不知不少收入较高的家庭宁愿把孩子送到国外,也不愿就读高职、大专。
此外,不少高职、大专所办专业、层次以及应用性、技术性、职业性等方面并不“适销对路”,也是导致这些学校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许多高职、大专等同于压缩型的“本科”,却不在“职”、“专”上做文章,这样虽然在“面”上宽了些,但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毕业后,到人才市场上拿什么去和本科生竞争呢?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高考补录和高分复读这两种现象,有的人不从高考招生体制及学校本身去找问题,却因此委过于复读生,认为这些学校之所以需要补录,甚至完不成计划,是因为这些复读的高分考生弃权,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复读生的责难也屡见报端。同时,尽管国家早已取消对复读生“另眼看待”的政策,但有些大学的招办人员仍明确表示在同等条件下,绝对优先录取应届生。也有中学为了保证升学率,极力反对高分考生复读。种种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无疑都加重了复读生的压抑感。
根据笔者的了解,走进复读行列是需要勇气的。几乎对每一个复读生来说,从高考失利或录取学校不如意到决定复读,这中间所经历的思想斗争是极其激烈而复杂的。绝大多数复读生都有一段痛彻心肺、以泪洗面的日子。高三的日子毕竟是紧张而难忘的,放弃大专、高职,再去走那么一段铭心刻骨的日子,对身心都是一种压力和考验,绝非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其行为本身就是对命运和自我的再次挑战。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论是高分复读,还是低分复读,都是考生自主意识的正常反应,体现了考生合理的更高追求,在尊重他们复读选择的同时关爱他们,体现了社会应有的崇尚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文明风尚。(邓建生)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