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要一间自己的屋子”是人们共同的呐喊;本世纪,“要一个自己的圈子”的声音日益壮大。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品质,变得缺一不可:努力工作,但绝不让脸色变得枯槁;爱护家庭,但绝不婆婆妈妈拖泥带水;享受爱情,但更看重自己与朋友们之间自得其乐的“约会”;把握现在,但更懂得积极地设计自己的未来。而当人们开始积极、精心设计起自己的“圈子”时,却发现“圈子”或者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或者自己成了围绕“圈子”乱转的行星。一句话,为“圈子”所累。
第一轨迹为了利益,第二轨迹为了快乐
解析“圈子”
通俗地讲,“圈子”是关系网的变称;深奥起来看,“圈子”是人际交往能力或者是“情商”高低的象征。尽管,我们一再宣称现代社会打拼靠的是实力,但谁又能说一个有着强大关系网支持,“情商”很高的人不具有实力呢?因此,人们在像织网一样努力使自己“圈子”的半径越画越大,并出于不同目的,将“圈子”分成了双重轨迹。
第一轨迹:
目的:当然为了利益;连接纽带:在这一轨迹中绕行的人,首先出于工作原因才走在一起;
轨迹中人:可能有你与之交往甘之如饴的人;也可能有你内心里并不喜欢但又必须直面的人;选择余地:不能随心所欲地挑选“入围者”,一切只能以经济利益、工作成就为重;结构:紧密,但未必轻松;特点:打破脑袋进入,不能轻易退出,怎能轻言放弃!以记者为典型,这种职业要求你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于是,消息的灵通、在所跑领域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同行中的地位和声誉,都有赖于在“圈子”里的交往。与同行一起参加新闻发布会、定期举办聚会,与所跑领域的人时不时通个电话、联络一下感情,各种新鲜话题、内幕消息就纷至沓来。这样,很多好文章就以牺牲业余时间为代价被印成铅字。尽管,人人都会为这个圈子带来的生活感到疲惫、感到身不由己,但想到行内新闻自己可能最后一个知道的可怕,想到其他行业的人一样都为这个第一轨迹所累,想到要在这个圈子里继续你的利益,除了恪守圈内规则之外,怎能轻言放弃!
好在,我们的“圈”内还有着第二轨迹。
目的:纯粹为了快乐;连接纽带:友谊、亲情;轨迹中人:由聊得来的、与经济利益无关的“狐朋狗友”组成,必定是“臭味相同”者的聚集;选择余地:全凭个人喜好;结构:松散,但一个电话打出去,立马就会变得紧密;特点:能够卸载工作的压力、经济的紧迫。不必费尽心机挤进,对“退出”、“放弃”想都不想。不必聊工作有关的事情,美容、购物、拼酒、谈异性、回忆青春好时光,因为没有利益作祟,就剩下了快乐。
圈子中的双重轨迹似乎都不可或缺。也许,我们都期待着自己圈子中的双重轨迹有着完全重合的一天,那时就会熊掌与鱼兼得。只是,不知那时是否会像现在期待的那样幸福。-文/解丽
“要一个自己的圈子”就得开展“圈地运动”
构筑“圈子”
“圈子”一定要不停地构筑,才能让你朋友越来越多、路越走越宽。要想拥有自己的圈子,就得开展“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一:初步建立“圈子”。有米才成炊,“圈子”要靠自己一点点拉拢才能成型。号称“台湾第一报人”的高信疆先生,在创立“人间副刊”之际,没人愿意为其投稿,只能自己“造米下锅”。但他坚持不懈的是,每天会写20封信,不管认识不认识,不管能否接到回音。坚持的结果是,“米多锅少”,就一再扩版,成就了以副刊带动整个报纸的辉煌。而他自己的“圈子”也同时成就了规模。你可以推而广之,每天发20封电子邮件,不怕陌生、不怕不熟。联系多了,自然就成了你“圈”中之人了。
“圈地运动”二:扩大“圈子”。“圈子”不能一成不变,像盖好的楼盘,要想着开发II期。总是几张老脸相对,哪还来得新鲜?现在,高先生虽说已无暇每天写20封信,但他依然约束自己每天至少给新朋老友打5个电话,所以他的“圈子”还在扩大。你的“圈中人”不可能只认识你一个,不妨互通有无,带好各自的朋友扩大联盟。这样交叉着,你的“圈子”很容易扩张,你的获得就永远新鲜。
“圈地运动”三:拥有不同的“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分”当然有其特定的标准和要求。但当这个标准或要求太具有功利性时,“圈子”有时就会从圈住共同东西的领域变成了阻碍人迈出脚步的套子。这时,“圈子”便不知不觉变成了圈套。别让圈套套住你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有几个不同的“圈子”。怎样做此运动呢?涉猎广泛一些、展示自己不同的侧面,就很容易拥有不同的“圈子”。-文/红梳
希望有人做好“圈套”,然后自己“入套”
营销“圈子”
本人倒是急需“圈子”,无奈情商不高、机会不多。于是突发奇想,要是有能人做好“圈套”,到时本人只需“入套”那该多好!一个新兴职业就此诞生,姑且命名为:“圈子”营销人员。
工作性质:属于中介服务;
服务对象:那些希望构筑“圈子”、扩大“圈子”、对“圈子”有特殊要求的人;
工作方式: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各项集体活动;
目的:在活动中让彼此相识、相知、相助,成为各自的“圈子”中人;
收费方式:事先估算出组织活动所需经费,再按人头收取服务对象费用。对服务对象,体现“AA制”的经济。对从业人员,白吃白喝白玩,外加赢余;
从业要求:并不简单。一要具有主持人的素质:将素昧平生之人聚在一起,能不善于调动情绪吗;二要自己的“圈子”庞杂,以适应各类客户的需求;三要与各类活动场所相熟,这样才能扩大赢利点;四要粗通心理学,这样才能将合适的人、合适的场所、合适的话题、合适的娱乐项目都凑在一起;
工作前景:鉴于对沟通的渴求、鉴于只付“AA制”的钱,其他事不用操心,就能有与许多符合要求的人有所交往的多重好处,一定一片阳光灿烂。-文/解丽
无心当了回甫志高
出卖“圈子”
因为有着不同行业的跳槽经历,也就有了不同行业的“圈子”。于是,当目前把自己定位在新闻工作者之后,“圈子”中也分不清哪些属于第一轨迹,哪些属于第二轨迹。反正是有意无意间,在与“圈子”的交往中,要么“别有用心”地引导对方说些行业秘密,要么“新闻嗅觉”像雷达一样多角度接收。于是,就有了一次出卖“圈子”的无心行动。
朋友在一家国际知名大公司供职,闲谈中透露了些许公司内部的弊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好选题形成了。接下来就是说服朋友把所讲内容写出来,朋友考虑再三,抵不过进行新闻创作的诱惑,答应执笔。形成文字后,朋友出差。而在本人的修改下,果然润色了不少。坦坦然然地掷于版面上,还想当然地以从业记者的心思认为,自己的文章第一次见诸报端,当然要把落名写得真实。于是,特意把朋友的大名一字不差地变成铅字,自以为对朋友够意思。
没想到,朋友出差回来,成了众矢之的。虽说文章中并没指名点姓,但终究可以对号入座。朋友勃然,打电话过来大骂。初时不以为然,甚觉委屈。后来从朋友的愤怒中,知道此篇文章盛传于网络,波及朋友所写同事,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好心办了件蠢事。赶紧想办法补救,朋友没好气地说“别再添乱”。
在内疚中惶惶不安,以为这个多年朋友恐怕要绝交,心中有些怅怅然。好在,事情渐渐平息,朋友终究还是朋友。只是不敢再提那件“蠢事”,不敢再聊与其工作有关的事,这个朋友被明确地划入“第二轨迹”。但这让我得到一个教训:绝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想当然别人的心情。也让我在以后约稿子时,明确征询作者的署名。(文/角刀)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新浪短信+新东方在线=新新随身英语系列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