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一族”在北京学习和生活的故事,以前曾听过,对他们有些敬佩,有些好奇。现在有一个采访机会,可以走进他们的生活。于是我在北京一著名大学的一个地下室里,和一群等待MPA、MBA、考研的北漂们,度过了24小时。
朋友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大约10多分钟后就到了,我面前出现了一排建于70年代左右的楼房。走进地室,扑面而来的是这里特有的霉味和潮气,墙皮一块块地脱落下来。走道上开着昏暗的灯,再往下走,见到了门卫,一个40多岁的阿姨。朋友告诉我,门卫还是这里的服务员,负责地下室的卫生、喝水以及安全问题。这个地下室有许多道门,每一道门建得和人防工事一样,由此可知是当年“深挖洞,广积粮”的产物。走过10多间房间,就到了走到尽头朋友的房。在门口的墙上有一块已掉了墙皮,留下一道道的划痕,不知被什么东西划过,走近一看才知,上面刻着20多条线。这些线朋友告诉我,这是过去住的人留下的。每一个人离开的时候都要在这面墙上刻下自已的身高,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离开的日期,上面显示的最早时间是1993年,最近的是今年的2月。朋友还告诉我,在他半年前来的时候,还在房间的墙上发现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上一批在此居住时的成功与失败的心得,记得最深的是“失败多少次以后才知道自已的缺点”。房间有10多平方米,放着三张床和三张桌,没有窗户,只有一个10公分的通风口。此时已经8点30分了,地下室静静的没有人,除了门卫就是我们。朋友告诉我要到晚上9点以后才会有人回来住。放下我的摄影包,朋友就带着我去四处走,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像无业游民一样,到所有不需要证件的地方,还假装成学生去图书馆看了会儿书。
在校园里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圈,经过地下室的门不知多少次,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8点,我的腿都走软了,地下室还是没有人。朋友给我倒了一杯开水,我们聊着天打发时间。直到9点多钟,地下室才陆陆续续有人回来。这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考完托福准备出国的,也有上次考试落榜等待再考的,还有来了没确定考哪一类专业的,更有等待MBA面试的。他们看到我,都过来打个招呼,然后就急忙回到自己的小屋看书去了。当我拿着相机到处拍照片的时候,许多人都以各种方式避开镜头,只有少数几人还算自然,无奈我只能去偷拍了几张。到了12点,大伙开始熄灯睡觉。我也收起了相机,每天地下室最热闹的时间也已过去。
这一夜,我被安排在一张木板床上休息,地下室的温度比较高,木板床上只有两条薄薄的毯子,一床没有被罩的薄被。关了灯之后屋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静得可怕,偶尔听到通风口传来一丝声音。早已习惯了霉味和厕所的味,可门关了以后,就觉得呼吸不顺畅,胸口堵得不舒服。随着睡意渐渐袭来,也就顾不上这些了。在迷迷糊糊中听到了朋友的大呼噜声,而且一声大过一声,听得我直起鸡皮疙瘩,所有的睡意全消失了。躺在硬硬的木板床,就像睡在了水泥地上一样,来回翻转,不能入睡。我重重地拍了桌子,从地上找鞋子扔过去,想出了所有办法也没能制止住朋友的鼾声。这时耳边响起了蚊子的“嗡嗡”声,一下就飞到人脸上,只好一阵猛拍,结果重重的打地脸上,蚊子也跑了。就这样,我在这个地下室艰难地等待着天明。到5点30分,走道上传来脚步声,有人起床上水房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6点30分,我再也等不住了,拉亮了电灯,将那朋友拽了起来,迫不急待地将这几个小时的感受告诉他。他笑笑说:“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也是“炼狱”。起床后,周围的邻居都已走得差不多了,我收起背包,走出地下室。外面下着雨,与地下室的温度相差很多,立即从包里拿出毛衣穿上。等我们走出校门里正是8点30分,朋友非常神秘地告诉我,为什么昨天带你转圈子,本想转累了,回到地下室就能睡觉,他在这儿也只是当个睡觉的地方。(本报记者陈锋实习生柳世聪)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新浪短信+新东方在线=新新随身英语系列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