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记者吴苾雯的《“逃离”大学》“揪”出了一帮逃课族,给面临高考的学生泼了一盆冷水。作为考生,笔者对此种现象特别关注,以为专业不如意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
能否被第一志愿录取,决定着考生的专业是否如愿。但就目前的招生方式来看,仍难以达到这一目标。比如,考生凭记忆估分会不准,高校的录取分数会随考生整体成绩过高或过低而变化,成绩公布后再变动分数线等。我想,适当地变革招生方式也许会消除这些弊端。首先,将考卷设计成答题卡和试卷两部分,考生交答题卡而保留试卷便于估分更准确。高考完毕后,估分和改卷同时进行,之后高校根据该年的考生成绩划定分数线和招生人数并通知考生,考生获得消息后根据估分情况填报志愿。由于估分和真实分之间差距减小,第一志愿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此时若考分未到投档线,专业又不如愿,考生可放弃报志愿的权利。高校录取时,还应高出计划招生人数以便填补考生接到通知书而不报到的空缺。高考录取应该让考生觉得能被录取而不是可能被录取。
无论是考生,还是招生办、教育部,都应该为完善考试制度而努力。
我更赞同上海的做法,考生升学后还有较多二次选择的机会,没有进入理想大学的学生在大一结束后参加统一的插班录取考试。事实上,高考录取工作更需要公平、公正和透明度。(贾锋昌)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