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搜索 短信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名师点拨 > 正文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文科综合)

http://www.sina.com.cn 2002/04/16 20:33  中国名师教育网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仍单独设课,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等均分别独立制定完成,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学科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带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并未脱离开高中学生已具有的文科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或背景,或是在提供新情境的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测试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毋庸置疑,每一门学科科学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的需求。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为研究和解决不同的或从不同方面研究和解决问题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体系,然而,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却是不分学科的。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仅靠某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综合考试也正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以下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表现与要求做具体说明:

  1.记忆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

  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认识和研究。

  如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样,人类社会同样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体现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因此,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现象与规律的关系。

  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内部和现象之间是一种结构关系,这其中,地缘、事实、意识是这一结构的主体因素。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王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三个主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内部关系。社会现象的形成是纷繁复杂的,所以,对其进行描述就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才能清晰准确地展示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往往是通过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显现出来。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2.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结论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概念是对某一事物的理性叙述,结论是对某种过程的认识性叙述。它们是指涉及自然法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中带有基础性的、特征性的、规律性的语言叙述。所谓理解概念与结论是指知道概念与结论的内容、确定概念与结论的类型、区别不同的概念与结论。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是形成科学思维的途径,是提高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

  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一系列概念的组合。在解释图表、数据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图表、数据所展示的主要概念群;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寻找第二级乃至第三级概念群;最后,要说明这些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图示有关概念是指将信息图表、数据化。这种要求只能是初步的,即能够用图表、数据的形式反映主要概念群。能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就是要调动所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综合性认识。这里包括:社会现象产生的自然、历史、意识的背景,社会现象发展演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自然现象产生的因素和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关系。

  3.应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运用材料的前提是阅读和理解材料。材料的形式包括现代语言、古代语言、图表、数据等。对材料的运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针对某一问题,在材料中寻找与其有关的信息;对材料进行归纳,提出问题。不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求对材料运用的有效性。因此,“提取有效信息”,是反映资料与问题关系的核心。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有:确定材料的可靠性和典型性、包容性和局限性;揭示材料与社会主题、自然现象的关系;材料与问题是否相互印证等。

  判断、归纳、推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所谓科学和有效是指思维的正确性。

  判断是对事物的确认。导致正确判断的因素有:对事物的现状以及流变有清楚的认识,并有足够的材料予以证明;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作为判断的理论支持;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述判断和清晰、翔实地解说判断。

  归纳是对事物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思维。导致正确归纳的因素有:有正确的判断作为依托;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意义;能够对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意义进行理论思考,并通过这种思考认识其它事物;将事实与理论阐释相结合进行条理清楚的表达。

  推理是对事物的形成以及变化发展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导致正确推理的因素有:有正确的判断和归纳作为依托;对构成事物形成的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对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对推理根据和过程进行清晰的表述。

  二、考试范围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与单科考试的测试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都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不同的是单科考试主要是指对某一学科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测试,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试题可以是分别或同时对地理、历史和政治三个学科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测试。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地理部分只考必修的内容。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课程主要为分科课程,很少设置综合课程,因此试题的呈现形式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所占的比例较小,对于学科间综合的题目来说,一般是回答一道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地理和历史中2~3个学科的相关知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涉及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考试内容。

  (一)政治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企业及其分类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储蓄的类型及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家庭消费内容树立正确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对外贸易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世界市场价格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事物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矛盾及其特点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科学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3.认识论

  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4.人生观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理想与现实

  第三部分 政治常识

  1.导论

  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政治和阶级的关系政治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2.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国两制”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政府机构改革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3.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及其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政党制度的含义及其类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宗教概况我国的宗教政策

  5.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国际法联合国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对外政策

  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1年5月至2002年4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

  1.远古、夏、商、周

  (l)远古居民

  ①我国早期的人类

  ②氏族公社时期

  ③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2)夏朝

  ①夏朝的建立和灭亡

  ②夏朝的农业生产

  (3)商朝

  ①商朝的奴隶制

  ②商朝的青铜器

  ③甲骨文和历法

  ④商文化的世界地位

  (4)西周

  ①武王伐纣

  ②分封制和井田制

  (5)春秋和战国

  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②铁农具、牛耕和水利工程

  ③商鞅变法

  ④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

  ⑤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2.秦汉

  (1)秦朝

  ①秦的统一

  ②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

  (2)西汉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②汉武帝的大一统

  ③西汉的经济发展

  ④王莽改制

  (3)东汉

  ①“光武中兴”

  ②豪强地主

  ③外戚和宦官专权

  ④黄巾起义

  (4)秦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

  ①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②张骞、班超通西域

  ③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

  (5)秦汉文化

  ①科学技术和教育

  ②宗教、哲学和史学

  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

  3.三国、两晋和南北朝

  (1)三国、两晋

  ①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②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期统一

  ③匈奴、鲜卑、揭、氏、羌的内迁

  ④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和淝水之战

  (2)南北朝

  ①宋齐梁陈的更替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士族

  ④北朝的更替

  ⑤北魏孝文帝改革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①科学与技术

  ②宗教和哲学

  ③文学和艺术

  4.隋唐

  (1)隋朝的统治

  ①隋朝的统一

  ②大运河

  ③流求

  ④隋末农民大起义

  (2)唐朝前期的繁盛

  ①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②从武则天到开元盛世

  ③唐朝经济的发展

  (3)唐朝的衰落

  ①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②两税法的实行

  ③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④唐末农民战争

  (4)唐朝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突厥和回纥

  ②靺鞨

  ③南诏

  ④吐蕃

  (5)唐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唐和朝鲜、日本的往来

  ②唐和印度的关系

  ③唐和波斯、大食的关系

  (6)隋唐文化

  ①科学技术和教育

  ②宗教、哲学和史学

  ③唐诗、散文和传奇

  ④艺术和体育

  ⑤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5.五代宋元

  (l)五代十国和契丹

  ①五代更迭和十国分立

  ②后周的改革

  ③南方经济的发展

  ④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2)辽、宋、西夏的并立

  ①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辽宋的和战

  ③西夏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④王安石变法

  ⑤北宋的社会经济

  (3)金和南宋的对峙

  ①女真兴起及辽和北宋的灭亡

  ②南宋建立和岳飞抗金

  ③南北方经济的发展

  (4)元朝

  ①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②行省制度和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③民族融合

  ④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灭亡

  ⑤元朝的社会经济和对外交往

  (5)宋元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文学、史学和艺术

  ③学校和书院

  6.明清

  (1)明朝的政治和经济

  ①明朝初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明朝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朝时期的民族和对外关系

  ①瓦刺和鞑靼

  ②满洲的兴起

  ③明朝的对外关系

  (3)明末农民战争

  ①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和税制改革

  ②明末农民战争

  (4)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①封建专制的加强

  ②清朝前期的经济

  (5)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

  ①清朝疆域的形成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②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侵略

  (6)明清文化

  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②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

  ③科举与教育

  ④文学和艺术

  中国近代现代史

  1.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②鸦片战争

  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2)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②新思潮的萌发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③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④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2.太平天国运动

  (l)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①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②《天朝四亩制度》

  ③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2)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①天京变乱

  ②《资政新篇》

  ③太平天国的失败

  3.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侵略的加剧

  (3)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洋务运动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③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中法战争

  ①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

  ②《中法新约》的签订

  (5)甲午中日战争

  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②黄海、辽东、威海之战

  ③《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6)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4.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康、梁的维新思想

  ③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强学会的成立

  ④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2)戊戌变法

  ①康有为提出变法的施政纲领和保国会的成立

  ②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②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③《辛丑条约》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5.辛亥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①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

  ②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④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2)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①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②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③保路运动

  ④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

  (3)辛亥革命的得胜与失败

  ①南北议和

  ②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6.北洋军阀的统治

  (l)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①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和“二次革命”

  ②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③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2)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护法运动

  ①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②张勋复辟

  ③护法运动

  (3)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7.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l)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

  (2)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

  (3)新文化运动

  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4)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五四运动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②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③工人运动的高潮

  8.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l)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①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黄埔军校的建立

  (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①冯玉祥的政变和孙中山的北上

  ②农民运动的发展和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③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3)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①北伐胜利进军

  ②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4)大革命的失败

  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③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9.国共的十年对峙

  (l)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①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②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

  ③“改订新约运动”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

  ①工农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②土地革命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③红军长征

  (3)日本大举侵华

  ①“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

  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4)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①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②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③“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10.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①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②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④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①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②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③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①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和皖南事变

  ②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③一党专政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②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

  ③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和全面内战的爆发

  ①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②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③全面内战的爆发

  (2)国统区危机四伏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①国民党的政治独裁和国统区的经济恶化

  ②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③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战略决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①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①新中国的诞生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②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2)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严峻的经济形势

  ②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③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③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与曲折

  (l)中共“八大”和整风运动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②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③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3)“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①从批判《海瑞罢官》到“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②“全面夺权”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4)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①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和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②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4.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l)伟大的历史转折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深远意义

  (2)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

  ①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③经济建设的成就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4)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

  15.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外交战线的成就

  (l)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

  ①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②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2)“一国两制”

  (3)外交战线的成就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16.社会主义时期的科技和史学

  (1)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

  (2)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世界近代现代史

  l.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资本主义萌芽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手工工场和自然经济的演变

  (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①意大利和西欧的文艺复兴

  ②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③宗教改革

  (4)尼德兰革命的原因和结果

  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l)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革命的背景

  ②革命的进程

  ③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2)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①法国

  ②俄国

  ③普鲁士和奥地利

  (3)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①英、法、荷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②殖民主义的罪恶

  (4)法国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5)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①封建制度的危机和大革命的爆发

  ②法国的初步改造

  ③革命战争和共和国成立

  ④雅各宾派专政

  ⑤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

  (6)美国独立战争

  ①独立前的英属北美殖民地

  ②独立战争

  ③美国的建立

  (7)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

  3.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

  (l)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英国工业革命

  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2)维也纳体系和1848年欧洲革命

  ①维也纳会议

  ②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改革

  ③1848年欧洲革命

  (3)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①马克思主义诞生

  ②第一国际

  ③巴黎公社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①俄国1861年改革

  ②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

  ③美国内战

  ④日本明治维新

  (5)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与争夺

  ①列强的扩张

  ②克里米亚战争

  (6)亚洲革命风暴

  4.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东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2)亚非民族运动的发展

  ①亚洲的觉醒

  ②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3)列宁主义诞生

  (4)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尖锐化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5.近代时期的自然科学与文学

  (l)自然科学

  (2)文学

  6.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2)战后欧洲的革命运动

  ①德国十一月革命

  ②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

  ③共产国际的建立

  (3)印度、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①印度的非暴力运动

  ②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②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7.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世界

  (1)战后至20年代的国际关系

  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②德国赔款问题

  ③洛迦诺公约

  (2)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与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危机

  ①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③罗斯福新政

  ③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大战前的世界

  ①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②三国轴心的形成

  ③慕尼黑阴谋

  8.第二次世界大战

  (l)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①从大战爆发到法国沦陷

  ②苏德战争爆发

  ③太平洋战争爆发

  (2)大战的转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②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到意大利投降

  ③从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到日本投降

  9.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l)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①联合国的成立

  ②对德国和日本的处置

  (2)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①战后初期的苏联

  ②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③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3)美国的霸权政策

  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②德国的分裂和北约组织的形成

  ③美国在亚洲进行的局部战争

  10.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东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及其问题

  ②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改革与挫折

  ②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

  (4)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②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兴起

  ③亚洲经济的发展

  11.苏东剧变与世界格局多极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的世界

  ①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

  ②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③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现代文学和艺术

  (三)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和天体系统

  天体。恒星。星云。星座。

  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概况。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地球上具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3)地球

  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

  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经度的时差;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的偏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地球上的五带。

  2.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征。

  (2)大气的热状况

  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意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3)大气的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月和7月全球高、低气压中心及其季节变化。

  季风环流。

  (4)大气降水

  水汽的凝结。

  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水平分布。

  (5)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气团及其分类。

  锋面与天气。

  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类活动与气候。

  3.地球上的水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水平衡。

  (2)海洋水

  海水的盐度,气候和洋流对海水盐度分布的影响、海水的温度,太阳辐射和寒暖流对海水温度分布的影响。

  洋流。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陆地水

  河流的补给。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冰川的类型和分布。

  地下水的来源。含水层和隔水层。潜水。承压水。

  4.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和划分依据。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地壳的化学组成和分层。

  矿物的概念。

  岩石、矿产和矿床的概念。

  地壳物质的循环。

  (3)地壳运动

  地壳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4)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与更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5)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

  地热资源及其分布。地热能的利用。

  火山的构造和分类。

  地震。震级和烈度。地震的分布规律。

  (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7)地壳的演化

  地层和化石。

  地壳的演化史。

  5.地球上的生物圈和自然带

  (1)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圈的概念、范围。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平衡。

  (3)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陆地上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6.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l.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

  (1)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人类与自然资源。

  (2)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土地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合理利用及保护土地资源。

  (3)水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前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4)生物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森林与环境。世界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保护森林,绿化祖国。

  草场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

  (5)矿产资源及其利用

  矿产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2.能源和能源利用

  (l)能源概述

  能源及其分类。

  能源的转换和传递。

  (2)常规能源

  煤作为能源的特点。煤的分布。

  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石油资源的分布。

  水能的特点。水能的分布和利用。

  生物能的利用。

  (3)新能源

  核能的特点和利用。

  太阳能的利用。

  沼气。

  (4)能源问题和能源利用的前景

  世界的能源消费构成。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

  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上不平衡。

  世界能源问题。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前景。

  3.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l)农业概述

  农业生产的特点。

  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技术改革。

  (2)世界农业发展概况

  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

  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4)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抓紧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和水产业。

  4.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l)工业概述

  重工业和轻工业。

  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工业分布概念。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方式;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劳力与技术因素;环境因素。

  (3)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世界工业迅速发展。

  工业生产和布局的新趋向。

  (4)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949年以来工业建设的重大成就。

  调整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

  5.人口和城市

  (l)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人口的迁移

  国际人口的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城市化和国土开发。

  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3)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制定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我国城市的发展

  1949年以来城市发展的特点。

  6.人类和环境

  (1)环境和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的概念。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

  环境问题的产生。

  (2)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人类是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的人种、民族、语言和宗教。世界主要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温度带。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干湿地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的源流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的源流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目前通航河段。

  6.海洋

  邻近海域。海洋资源。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7.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l)交通运输业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主要内河航道和重要河港。

  海洋运输和主要海港。

  公路、航空、邮电的发展。

  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2)商业

  主要的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3)旅游业

  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我国主要的旅游地。

  8.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9.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10.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11.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12.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三、命题指导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阅卷、笔试。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题型分数比例:

  (1)选择题约50%

  (2)非选择题约50%

  4.内容比例:

  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

  5.试题难易比例:

  难题约20%

  中等难度题约50%

  容易题约30%

  6.组卷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单纯的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新增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短信和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英语) (2002/04/16 20:28)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数学文科) (2002/04/16 20:53)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数学理科) (2002/04/16 20:58)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语文) (2002/04/16 21:03)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理科综合) (2002/04/16 21:09)
北京市海淀区2002年高考二模英语试卷及答案(2002/07/04/ 11:19)
北京市海淀区2002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02/07/04/ 11:03)
北京市海淀区2002年高考二模文综试卷及答案(2002/07/04/ 10:56)
北京市海淀区2002年高考二模理综试卷及答案(2002/07/03/ 13:13)
数学备考:关注热点探索规律 研究对策减少失误(2002/06/17/ 17:17)
名师点拨 专题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新浪漫情缘,约会帅哥美女,手机酷表香水浪漫有礼
短信图片铃声推荐
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贺卡
[N]罗嘉良-天地有情
[N]单人房双人床
[M]哭不出来
[M]周蕙-相遇太早
更多>>


分 类 信 息
:金融研究生班招生 
   免托福读加国名校
   时尚前沿 升值地段
   塞罕坝森林大酒店
   1.6元租涉外办公间
   亚运新新家园热销
   8万以下品牌车专卖
:金球大奖等你拿!
:追日订房快捷方便
:网上车展-邀请函
:深圳电视台聘主持
:十佳诚信楼盘揭晓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