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什么是性交?”在青春期教育课上,一名初中男生大胆地问道。
“老师,你真没看过黄色影碟?我们都看得没感觉了。”几名高中女生课下竟对老师进行“启蒙”。
……
在北京西城区教师性教育培训班上,从事中学性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正在分组交流着他们各自的教学经历。类似的事例大概并非罕见,所以立刻引起同行们的共鸣:“有的学生就是这样无聊!你以为他是真的不懂?”“现在的女孩子胆真大,什么话都敢说!”“不教已经这样了,再说多了不定出什么事。”
青春期性教育,是一个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话题,虽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过要重视这个问题,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性知识一直是教师们感到最难以启齿的内容,许多教师只好让学生“自习”。难怪很长一段时期内,性教育课程被戏谑为“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目前,全国有不少中小学都开设了青春健康教育课,但是面对大胆且不知忌讳的学生,有相当数量的老师感到十分尴尬而且茫然:“这些事情让我们怎么开口?这门课究竟该怎么讲?”
教师需要先“脱敏”
长期以来,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性”一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件事。现在,要把这件事拿到课堂上,在大庭广众之下讲授相关的知识,对许多教师而言,确实意味着一系列重大的挑战。其中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言语上的“脱敏”。
青春期性教育,顾名思义,必然要涉及青春期的第二性征发育。“教师如果连男女性器官的名称都说不出口,怎么向学生传授正确、健康的性观念?”授课教师之一,“知心热线”的负责人范丽华女士说:“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承认性知识也是知识,是应该学习的、有用的知识,这样他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在培训班上,教师们首先讨论的不是教学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性困惑。在讨论中,一些原来说不出口的名词,逐渐被流畅地说出;经过交流和相互取经,教师们也意识到,既然成年人都存在许多性知识的空缺和误解,学生们有疑问岂不是非常自然合理?只不过他们比成年人更少顾虑,因而更加直言不讳。
在突破了禁忌之后,教师们对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进而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将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说:“当学生问‘什么是性交’时,我们应该相信他是真的不明白。因为在所有的教材中,对这个概念都是含糊其辞地一带而过,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如果学生问到这个问题,得到的却是教师的斥责或者回避,那他很可能会从其它途径去寻找答案,这就更无法保证他能得到正确、科学的知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孩子会认为自己提了一个不该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该提出?结论往往是‘性是肮脏下流的’,很难说这会不会给他今后的社交和婚姻留下隐患。”
“在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时,教师的态度比他讲授的知识更重要。”范丽华女士是这样认为的:“教师坦然的态度、自然的表情和语气,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性观念”。
有些学生的调皮举动,从表面上看是对教师的挑战,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未尝不是教育的好机会。比如课间休息时,男生们拿避孕套当气球吹,挂在黑板前起哄。这时没有经验的教师可能会被吓跑,有的可能会严厉地批评学生。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平心静气地向学生介绍避孕套的用途,讲保护自己、预防性病的重要性。而且借着讲解一个知识性问题,还可以延伸到其它方面,如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这样本来是可能引发冲突的危机,就转化为一次进行青春健康教育的机会。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在北京某中学的青春健康课上,高中学生的问题曾经把老师“考倒”:“男女性交时,如何才能让双方同时达到性高潮?”这个老师回答不出的问题,最后却由同学做出了“十分科学的”解答。在课堂上,学生甚至指出了教师写错的拉丁文避孕药名。这些知识都来源于互联网站。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在前喻文化中,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定下生活的基调,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在同喻文化中,人们需要向同辈学习;而在后喻文化中,由于社会急剧变革,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和知识,年轻人因为能够“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从而具有了新的权威。
《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的负责人陆小娅女士说:“近年来,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地显露出‘后喻文化’的苗头和迹象。由于青少年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往往比成年人更快、更多,因此他们开始进一步打破成年人控制的信息疆界,方便地获取过去只有成年人才能得到的信息,包括大量与性有关的信息。”
但是,正确的性知识,并不一定导向健康的两性交往方式。据“青春热线”和“知心热线”的调查显示,尽管对性知识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不少青少年在面临行为选择时,仍然可能存在困惑和犹豫:做还是不做?接受或是拒绝?如何拒绝?这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指责和说教,而是更多的理解和引导。
为了让教师们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的矛盾心态,培训中穿插了许多模拟练习。
在分小组进行的“同伴压力”练习中,教师们轮流扮演处于两难选择境地下的青少年:是违心地与朋友一起去做害人害己的事?还是坚持己见,但却要面对失去同伴友谊的危险?角色扮演让教师们体会到,同伴的接纳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有多么重要,进而理解有些学生只是因为害怕被同伴拒绝,才不得不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这样的练习也让教师们意识到,教育并非只能有一种形式。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性教育课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我们将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变为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形式,那么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主动参与热情,更有利于集中整个班级的团体智慧,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
更多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两个初中的男女孩子,平时关系比较密切,被班主任认为是在“早恋”,于是被老师叫去“告诫”了一番。没想到两个孩子因为害怕老师向父母告状,干脆离家出走了,于是在学校和家庭中搅起轩然大波……这类事件并非只见诸于媒体的报道,不少教师就曾不得不面对类似的棘手局面。“这样的事该不该管?怎么管?”这是不少来参加培训的教师心中的疑问。
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书,常常以“疾风暴雨”来形容生命中的这一特殊阶段。这不仅意味着,男孩女孩们的身体此时将经历不同寻常的发育过程,更因为发育的身体将改变他们与别人的关系。因此,在青春健康教育中,仅仅传授生理发育的知识无疑是不够的,更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正在经历的变化,应对变化中的关系,这既包括与长辈,如父母、老师的关系,也包括在同辈之间,与同性和异性的关系。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本次培训更为关注的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求。“知识是死的,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才是重要的。”陆小娅女士认为,有关性的知识,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很容易地从互联网或其它媒体上获取,但每个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以及面临的问题都不同,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应更多地侧重于加强对学生内心活动和需求的理解,使他们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及性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在掌握了性知识、提升了自我的性价值观之后,还纷纷把自己遇到的为难问题拿出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探讨和模拟演练。这种方式既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也将心理学中合作学习和团体辅导的方法融入其中,这不仅令教师们感觉耳目一新,也增强了他们进行实际操作的信心和勇气。难怪在4个单元的培训结束时,有的教师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冲动:“真想马上回去试一试这种新方法!”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