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一般性提供材料议论文一统天下,程式化的写作训练,使学生的认知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已严重束缚了考生的创造力,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违背了高考命题者鼓励创新、倡导作文个性的思想。从1999年到2001年高考,连续三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令人耳目一新。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用一段提示性语句明确谈话的中心,提供思路,激发想象,让学生大胆为文,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话题不是题目,只是文章内容、主题的载体,它提供了一个具有很大自由和很强想像力的开放性空间,供考生自由选择。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便于激发习作者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引发出多样化的表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文题,自择体裁”的“四自作文”。特别是2000年的作文题开放度之大,是多年以来没有过的,话题相当开放、宽泛,文体彻底不限,不再有“除诗歌外”的限制。可以说,命题从内容到形式完全松绑,解除一切束缚,不再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在写作中,也有些考生没有仔细地去研究话题作文的特点和要求,以为话题作文就可以信马由缰、任意为文,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在此,笔者想谈一谈在话题作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审题失误,偏离话题。
以往作文,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考生首先做的是审题,然后才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如果审题不准,往往是满盘皆输。近年来一直宣扬降低审题难度,使得一部分学生审题意识淡薄,既不重视材料内涵,也不大注意题目要求,甚至以为话题作文就不要审题了,因此,题目明明要求要扣住某个话题,在写作中他偏偏就是不扣住话题去写。
如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和范围,写一篇文章。尽管说得如此明白,还是有考生不分青红皂白,在文章中大谈特谈记忆移植的可能性大小、科学性如何,或者干脆一口咬定“记忆根本不可能移植”,对此不惜引经据典,竭尽雄辩高论之能事。2000年作文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可是有的考生却偏偏要写“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答案始终是惟一的”等。再比如2001年高考题,一些考生把“诚信”写成“信念”、“得失”、“取舍”、“学会放弃”等,显然无视了试题“请以诚信为话题”这一重要要求。有的考生只是抓住“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一句中的“信念”两个字去写作文,殊不知这里的信念,是你对“诚信”的信念,而不是让你谈对“信念”的感悟和理解。至于那些写“得失”、“取舍”、“学会放弃”的考生,则是抛开话题“诚信”只抓住艄公的片言只语大做文章,其审题必然酿成大错了。实际上,只要对文题及其要求稍作一点分析,就很难误入上述歧途。
其实,扣题对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基本要求。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话题作文再开放,也不能漫无边际,审题难度降低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题,近几年高考有的考生作文仅得十几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审好题。应试作文的根本特点就是对作文有所限制,让所有考生在同样标准下作文,因此可以说无论审题难度怎样降低,考生都必须仔细阅读作文要求,要认真审题,千万不能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则看不清,弄不明,导致扭曲题意,偏离要求;对材料缺少细致冷静的分析,对题目缺少必要周全的考虑,对写作要求凭感觉想当然,抓住一点便妄下断语,就会如同盲人摸象。如果不按题意去写,而是另起炉灶,即使写得“很好”,那也不能得高分。总之,话题作文淡化审题并非不要审题,审题仍然很重要。对于题目提供的材料与话题,考生要好好地分析背景材料、作文要求以及限制条件,从话题出发,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否则,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问题。
二、忽视立意,认识肤浅。
话题作文所给话题,不是标题,更不是主题,只是一个思维逻辑的起点,或者说仅仅是射线的一个端点,围绕这个端点,可以作无数条射线,在同一话题下,切入的角度不同,各人文章的中心也各不相同。
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是考查考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材料所蕴含观点的提炼、中心的确立。尽管材料作文也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是其立意有非常明确的指向,只能是材料的核心内涵的扩展和延伸,一般情况下,其主题只能是有限的几种。在提炼主题(中心)时,其思路是由事入理的升华。例如, 1995年的高考大作文要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鸟的评说》的核心内涵是要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考生只能在准确把握这个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择取论题。
话题作文的主题意向是不确定的, 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明确要求“立意自定”。也就是说话题作文的主题不是由试题提供的材料(表述话题的文字)决定的,而是由考生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把握所决定的。所以,在话题作文中,考生的作文总是选材广泛,主题丰富多彩。例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考生所写的文章,完全不必拘泥于那位学者关于4个图形的叙述,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都可以跟这几个图形无关,特别是在立意上,不但可以跟这4个图形无关,甚至可以(或者简直是应该)通过自己的选材表现出独特的主题来。
立意贵在新颖深刻。古人曾说过:“意犹帅也。”这就是强调立意的重要性。写话题作文首先要立意准确,进而求新。在高考阅卷中,阅卷老师对千人一腔的立意普遍感到不满意,而偶遇立意新颖的文章,则精神为之一振。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或给人心灵以撞击,或给人思想以启迪,或给人精神以鼓舞。但是,一些考生偏偏忽视这一点,以为话题作文只要能围绕话题去写就行了,他们不重视对立意的推敲,写出的文章认识肤浅,内容空洞。
比如2000年有个考生把“答案不止一个”仅仅理解为答案的表述方式不止一个,他写道:“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就像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简单计算, 1除以2等于多少?有的说是l/2,有的说是一半,有的说是05,其实都是一样,只是标准不同而已。”这种理解没有反映话题的本质意义,“答案不止一个”是指不同的答案,不是同一答案表述方式不止一个,这是由于理解肤浅导致的立意偏差。有的考生仅是死抱住“四个图形”作话题,对题干所提供的学者图画的提示进行简单的类比、仿写和扩写,或是以图形比人生,或是以图形比不同性格的人,或是以图形类比国家和民族,或是叙写一些与话题材料(4个图形)类似的情况,如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等。还有个考生以独幕剧的形式,把这个作文提示扩写成供演员排练的脚本,并以括号为标志加进了环境、布景的设计以及演员的的动作说明。随着剧情的推进,摹写学者画图、学生回答的全过程。这部分考生都在表层化地介绍这四个图形,没有把四个图形与提示语和话题联系起来认识、思考试题提供四个图形的意图,更谈不上深入挖掘导语的内涵,做了表面文章。这是仅仅满足于看图解说而导致的结果。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的要求中,“深刻透彻”的内涵是: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要达到这些要求,考生就必须对话题材料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围绕话题进行事实上的描绘或者理论上的阐释。对每一个考生来说,要取得好成绩,围绕话题深入思考是关键。把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一定的文体形式,通过恰当的表述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这是检验考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尺度。
因此,考生在写作话题作文时,要在话题的规定下,高度重视立意,通过自己对材料的选择、思考,提炼出与话题相合的属于自己独特认识的新颖深刻的主题来。
三、文体不明,非驴非马。
近三年来,“文体不限”成了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作文用词。一篇文章的“文体”是由运用何种表达方式为主来决定的。记叙文主要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内容具体形象,记叙要求清楚完整。议论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三要素完整,以理服人,逻辑性强。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作科学的解释和简明的介绍。应用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符合行文的格式和习惯。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不搞文学创作,但是如果高考试题中没有规定运用某一种文体,也就是说“不限文体”,考生只要不违反题意,选择写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甚至诗歌等文学体裁,也是可以的。
“文体不限”,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大的写作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各路人马尽可大显身手,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这给了广大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特长,展示写作才华,显示其综合写作实力的广阔的空间。倘若该话题从某一角度激活了你的思维,你完全可以不受题材、体裁限制,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剧本、童话、寓言等,只要没有特殊限制,甚至写诗歌都是允许的),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
命题对文体要求进一步放宽,这显然对考生是很有利的,因为较大的“自由空间”的确能让一些考生发挥出自己的最佳写作水平。事实上,这几年来涌现了大批的优秀作文,也得力于文体的彻底放开,使得一批才华横溢的考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
但是,也有一部分考生,在面对“文体不限”时,要么苦于“不限”二字,难以确定写作的“切入口”,无所适从;要么信马由缰,随意草就;要么在写作中不时左顾右盼,结果写成“四不像”;还有的考生产生了误解,认为文体自定就不要考虑什么文体规范了,于是文章写成各种文体一锅炒的“大杂烩”。在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写出来的文章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有序的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在写议论文时,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大段大段的记叙,让人搞不清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非驴非马,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虽然“文体不限”,但是,对每位考生而言,还是“文体有限”的,因为对每一个考生个体来说,你只能选择一种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并不是不需要文体的规范,实际上是不限于一种文体,给考生在多种文体中选择一种的自由,但是一旦选定了一种文体,就应体现相应文体的特点与要求,必须按它的写作规律来写,而不是写成多种文体杂交的“四不像”。
我们应当明白,像这类“文体不限”的题目,它的“自由”表现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而这种“自由”对擅长写某种文体的你来说,正是发挥你最佳写作水平的最佳时机,“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在作文时首先应该确定你要写哪一种文体。比如,有的人以说理见长,那就应该选择议论文体来写;有的人以叙事见长,那就应该选择记叙文体来写;有的人想像丰富,构思往往出奇出新,那就可以考虑编写故事;有的人语言功底好,擅长抒发感情,不妨选择散文来写……
四、简单模仿,照搬照抄。
在高考评卷中,一贯反对抄袭和套作。如果抄袭或者仿作,情节、结构、立意均雷同于一些已经发表过的文章,那么这样的作文就不能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如果这样的作文得高分,显然违背了高考公正的原则,所以有的完全照搬照抄的文章甚至被阅卷老师判了零分,而有的文章虽只是模仿某篇范文,如果痕迹过于明显,得分也会很低。
在以往的高考中,也曾出现了一些抄袭之作,但是,因为以往的作文限制较多,发挥的余地不大,抄袭、套作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因此,这种现象并不明显。
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自拟”,是想尽量减少限制,留给考生写作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是写作自由空间大了又容易给抄袭、套作以机会。2000年高考作文题,由于过分开放,过分自由,给模仿、套用、宿构有了可趁之机,出现了大量的抄袭之作。为了防止抄袭、套作, 2001年在试题中特别强调“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内”,但是,考题又说“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还可以“立意自定”,内容仍然是非常宽泛的,因此,出现的抄袭、套作现象仍是不少。据200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点提供的《考题、阅卷、思考》一文,“今年的考试,一些考生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简单套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佳作,善于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没有创新精神,也令人遗憾。许多考生套用现成故事(特别是时文)的情况相当严重。有的甚至原封不动地照搬报刊上的故事。如,有许多文章写一位青年高考落榜后到某地打工,在一次暴风雨中负责任地保护了公司的物资,受到老板的奖励;老板让他当经理,他认为‘应当让文化高的人去当’;后来担任了一个小职务,在宴请外商时,他把吃剩的包子打包回去,这种节俭行为感动了外商等等。我们对数以百计的考生以此为文感到不解,结果发现出自大面积使用的《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卷现代文阅读》(题为《高等教育》)。又如写‘一块玉’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几百考生以此为文章主体,而这个故事出自《读者》2001年第13期。”少数佳作披露后也被人指责有抄袭之嫌,引起了一番争论。
对于抄袭之作,在高考阅卷中是坚决反对的。200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为此专门作了“关于仿写与套作”的说明:原封不动地照搬一个故事,写成记叙文最高不超过35分。文章主体套用一个现成故事,头尾加上一点关于“诚信”的话,这种穿靴戴帽的文章,一般在切入分以下考虑,最高不超过42分。为此,在考场上就不能心存侥幸,投机取巧,不然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在平时的写作或者最后的大考中,不是不可以仿写、改写,不可以学习借鉴,但是学习的知识要加以利用,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要活学活用,使之成为自己文章的有机部分。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写出自己的个性,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印文权 吉传琴 江苏省海安县中学教师)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