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常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有报道称,其中领取了就业证的人数就已经达到近两万人。这些外籍人员大都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他们主要分布在电子、经贸等领域,在外资、合资、三资企业担任重要技术和管理工作,如行政、生产、销售、财务等,还有一部分从事教师、厨师等工作。
随着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数量地不断增长,北京本土人才开始担心,“洋打工”会不 会抢走我们的“奶酪”?
年轻的广告人曾敏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她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日本独资的广告公司,公司里“洋面孔”随处可见,日本人、美国人,有的是她的上司,有的是她的同事。她说他们大都很好相处,工作起来,外国员工和中国员工之间是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外国人带来的一些国际上先进的广告理念常常会让她大受启发。至于工作中的发展机会,她认为不管你是外国人还是本土人才,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最近她就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将被公司送到日本去进修和工作一年,她说这是公司给予中国员工的最高形式的奖励。
但更多的人还是很担心:随着我国加入WTO,很多行业都会准许外资进入,由此带来的“洋打工”人数必将迅速增加。这会不会加剧我国就业形式的严峻化?
“洋打工”多了,我们是不是该叫“狼来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对国际人才具有吸引力是一件好事。外国人才选择到中国、到北京来就业也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把这看成一件严重的事情,摆出“兵临城下”的心理阵势。
王通讯说,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到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会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和国际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随国际化进程而来的是各国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交流,这种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平等交流使我们了解和汲取世界先进的技术。王通讯举了两个例子,美国是著名的移民国家,正是各种文化的差异性促进了美国的快速发展;日本人口密度已经非常高,但它还有一个目标,在未来几年内要使在日本工作和定居的外国人数量达到人口总量的1/3。
王通讯介绍说,国际间争夺人才的大战日渐激烈,而要成为现代化的国际都市,是有一定指标的,如果外国人居住的数量不足城市总人口的10%以上,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化都市。解放前的上海可以算是当时的国际都市,外国人居住人口达到了3%,现在,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最集中的北京、上海和广州,距离国际化的指标都还不够。国家要发展、城市要发展,应该对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持开放的态度。况且,以目前的人数来看,来华的外国人还远远不足以对本土人才的就业岗位构成威胁,更多的就业压力来自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和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王通讯认为就业岗位的争夺也是层进式的,就像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生态位”,高级对应高级,初级对应初级,谁都会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如果我们把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人都视为“异类”,我们的城市就失去了海纳百川的宽容。(潘锦华)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