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最大毛病是:先入为主,似是而非。“先入为主”是指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意思,凭想当然就做出结论的现象。比如《木屐》是一篇表达对父辈固守穷困生活深思的文章。可学生一读到下雨天父亲背我过河,父亲连夜为我做木屐的细节,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篇表达父爱的文章,理解肤浅,丢分不少。《穿过岑寂的碎片》中有对外国强盗抢运中国文物的描写,学生也先入为主地认为本文要揭露的是外国强盗的罪行。
“似是而非”指的是学生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准确揭示语句的含义,模棱两可。比如余秋雨《为自己减刑》中有“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的句子,学生回答:因为售票员不喜欢这份工作。作者为什么要用监狱来比公共汽车?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一概不管。《高原,我的中国色》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题目问: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学生答旷远,答难过的都有,不能扣住“感觉”前面那3组反义词。作者为什么用反义词?这是答题时的要点。这3组反义词所构成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内心“伤感又自豪”“失落又骄傲”的复杂感受。也正是这种复杂的感受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使文章有了深刻的内蕴,有了耐人咀嚼的东西。
针对这两种毛病,有必要系统地进行对症下药的训练。
1、认真审题。高考语文试卷第四大题的文章,一般都有标题,而标题往往能显示文章主旨、线索或特色。如《皮实的诗》皮实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的含义是什么?文中引用了一首顺口溜“经拉又经拽,经洗又经晒,经磨又经揣”,皮实是耐磨坚韧的意思。暗含了赞扬吴祖光的精神的意思。《木屐》暗示文章线索;《高原,我的中国色》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从文中找根据。比如“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行文中多次出现“沉重的木屐一头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我心里像堵着什么”等句子。一问:惆怅的是谁?是雨吗?不是,是人,是作者自己。再问:惆怅是一种什么心情?难过。作者为什么难过?为了父辈的贫穷生活而难过。三问:斗笠借代什么?父辈。木屐借代什么?父辈。四问:什么叫永远走不出的圆?从起点走到终点,再从终点回到起点,周而复始,却永远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因此,《木屐》决不仅仅表达父爱,还表达了作者对父辈生活的思索。这种感悟能力需要长期的扎扎实实的训练才能提高。
3、扣紧字面,准确阐释。比如《散文,尽享生命》有这样一个题:“他们投射过来的宁静明澈的目光,那么容易的穿过苦难,凝定在辽远的他乡。”的含义是什么?压缩句子:他们的目光凝定在辽远的他乡。什么目光?宁静明澈的目光。什么人的目光是这样的?没受到世俗污染的和超脱世俗的人。辽远的他乡指哪里?是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因此,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他们(那些伟人)因为超脱了世俗的羁绊,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奋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退缩,不停止。再比如《永恒的坐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压缩一下:古代的楼础殿基雕塑接受现代人的检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怎样接受检阅?“烟尘满面,踉踉跄跄,整整齐齐。”这几个短语说明了这些古代建筑和艺术经历了历史沧桑却依然斗志不减当年。
总之,在高三总复习时,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分析要点,抓住关键的做题意识,不断克服先入为主,似是而非的毛病。这样才能提高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安少梅)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