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在人大、北大等高校周围发现不少应届毕业生在学校周围徘徊。尽管自7月3日起,北京各大高校就已要求毕业生尽快“离境”,可不少人依然住在校园里,有些人甚至已在学校里租了房,并美其名曰“恋校情结”。但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京漂”现象。
在采访中,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林永和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不断增多的高智商犯罪案件、考研一条街的混乱、中关村的打工热等均与“京漂 一族”有关,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某高校96级学会计专业男生杨某,毕业两年来一直住在母校附近的另一所高校里。他说,留在这儿考研方便,而且环境好、价格低,最主要的是“心里觉得安全”。而98级学新闻专业的女生张某,毕业后就没离开校园,昨天才找了份工作开始实习。“在学校住感到很熟悉,心里很舒服,没有那么多压力。”她说。令记者奇怪的是,在一所会计律师事务所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王平却也喜欢住在学校附近,他说:“我还希望再提高,在学校附近更方便,氛围更好。”
林教授指出,前两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京漂”现象,杨某的执着考研以及那些没考上研究生但却不甘心的人,还有那些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不转向又不知该如何是好的人,构成了“京漂一族”。这类人群往往没有归宿感,时时感到有压力,害怕社会竞争的挑战,看不到个人发展的前途。
林教授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今年出台的高校改革方案中允许毕业生可以在毕业一年后再找工作,但却缺乏相应的人才档案管理措施、医疗保障体系、解决住宿问题等措施,这就形成了一种“围城心理”,出了“城”却还在“城”边上徘徊。
林教授指出,“京漂”现象表现出没有北京户籍的高学历者在北京求职、求学的强烈愿望,应从两方面去认识,其一是体现了社会的一种向上的良好风尚,有助于首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人才的竞争;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面对“京漂”现象,林教授呼吁:第一,“京漂一族”自身应正视现实,加强自律,为首都的现代化建设帮忙不添乱;第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比如,人口暂住证的管理、社区的建设、组织生活、提供各类人才发挥才干的机会;第三,要建立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职业中介组织、社会治安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第四,要组织社会各种资源研究这一社会现象,提出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引导“京漂”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