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及评析 > 正文

如何看今年高考作文题 四网友评论针锋相对

http://www.sina.com.cn 2002/07/13 11:25  人民网

  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三大缺陷(网友:周梁泉)

  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或称话题作文。材料的大意是,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却碰到了一个冻僵的人,他的心灵经过“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选择将这个冻僵的人救醒。作文提示中说“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
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一、话题作文的模式刮起了新的八股之风

  连续几年稳定下来的高考话题作文题型,受到了社会尤其是中学师生的一致喜爱,话题作文似乎成了自高考制度改革以来,经过二十多年探索而找到的一种最好的作文考试题型,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使话题作文出现了将进行到底的趋势。

  对学生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从此以后,高考作文再也不那么可怕了,只要练好一种文体,或议论文,或记叙文,或书信体,背诵几篇范文或熟记几个事例,再碰上如今年“心灵的选择”这种老掉牙的题目,八百字的文字对谁都是小菜一碟,然后就可以对在以前的高考作文备考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各种文体都不敢马虎的我们嗤之以鼻,然后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各种无可逃避的文体时手足无措,悔不当初,开始痛恨起这种曾让他们心旷神怡的高考作文题。

  虽然在高考作文中不乏优秀之作,不过八股文当初不是也很优秀、很经典吗,不然怎能被定为科举取仕的规定文体?然而最终不也因长期固定终成了有“八大罪状”的令人望而生厌的模板吗?我们原应朝气蓬勃的学生能逃过此劫吗?

  二、材料的暗示使万千作文如出一辙

  在这则作文材料中,有着一条光明的尾巴,这条光明的尾巴对任何一个正常的考生都起了一个强烈的暗示作用,那就是只能写救人,那才是最高尚的的立意,那才有最保险的分数。我不敢想象,会有多少人选择崇高、选择正义、选择见义勇为,甚至选择“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会诞生多少慷慨激昂的人生哲理。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话吗?但为了不偏题跑题,为了得到高分,为了考上大学,他们别无选择。我不知道,他们还要承受多久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自由地呼吸、独立地思考,而不再需要都像思想政治工作者那样;我不知道,作文命题什么时候能恢复“言为心声”的本来面目,而不再如今日“铸模的悲哀”;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面对高考作文题时真正的有话可说,那时候的心灵才是能够作出自由选择的心灵。

  三、材料的科学性有待商確

  在这次的作文材料中,一个深知自己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的登山者,在暴风雪中脱掉手套救人……但非常浅显的一个登山常识是:在严寒条件下手指头如果没有手套的保护暴露在暴风雪里,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冻僵和截肢。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没有手套保护的手指头居然能给人做按摩,而且经过一番异常神奇的按摩,冻僵者可以活动了。但科学告诉我们:冻伤使肌肉僵直,严重者深及骨骼,按摩将会加重损伤。在重视科学崇尚知识的今天,我不敢想象这样虚假的材料对中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将会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对于高考作文命题组,理解万岁!(网友:格里格)

  我不是搞教育的,但也经过高考。有感于近期诸多媒体对于高考的近距离接触,很能体会命题者和考试者的两难处境。

  作文或者说文学作品的评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望通过一篇高考作文全面、丰富、真实地展示几百万考生的个人语言能力纯属妄想。同时,高水平的展示需要有高水平的鉴赏,如果高考是自由命题作文,出现了诗歌、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类型的高水准作品,我们又如何能期望高考阅卷老师正好具有这一体裁的鉴赏力,能够慧眼识英雄,而不是相反呢?

  “评论这个限定材料的作文试题的优劣,要从是否让考生有实话可说、能否使考生表达生活阅历、可否将考生真实写作能力测试出来这个角度着眼。”这个标准我是赞同的,这几乎可以成为高考语文的终极目标。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理想与现实的妥协,美其名曰:“切合实际”。记得前些日子在媒体上看到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谈作文教学,曾以《我眼中的公务员》为题,让学生作文,有一位学生,有感于管理菜市场的公务员对商户态度生硬蛮横,写出了一篇一针见血、见情见性的好文章。这位好老师左右为难,私下把学生叫来,对他/她说:“你这篇作文,我可以给95以上,如果是高考的话,你有可能栽跟头。”

  对于普通考生来说,高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为个人凭借自身知识改变自己命运提供了一个全国范围内无差别竞争的赛场,至少在那几十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内是这样。为了保证公平,杜绝舞弊,引进了标准化答题,计算机阅卷等手段。作文本身就是主观性比较强的考试项目,全国的数万阅卷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考生的好文章万一不对考官的胃口,会造成多么大的遗憾!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从近年来高考命题中看出了一些眉目:这些题目的价值倾向比较明确(恰恰也是受抨击最多的一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对年轻人的期望,写得考官叫好不容易,写得让考官给个很低分就更难了。命题组的高妙之处正在于此:在不否定作文考试的价值和形式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选题这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实现考生和考官的良性互动,将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活动中主观价值判断的波动限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从而使几百万阅历、能力、专长各异的考生得以少一些主观判断的干扰,在总体考试中分出高下。不夸张地说,这种制度安排的思路,对于当前的改革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借鉴。

  “文似看山不喜平”,道理人人都懂。有了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知道:说话要看场合,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写文章、谈高考也一样。假设时光倒流,高考作文以《我眼中的公务员》为题,请那些对现今高考作文大发议论的人回到自己17、8岁的光景,重新面对一次高考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他是走稳妥路线,保住基本分再说呢,还是酣畅淋漓,在零分和满分之间放手一搏?

  一次高考,出了一大堆平庸的作文答卷,也就是旁观者一叹再叹而已。如果是考官考生两方面价值判断不易契合的命题,恐怕就不知道有多少“事中人”要命运逆转,黯然神伤了。

  对于所有经过高考和关心高考作文的人们,我真心地说一声:对于命题组,理解万岁!

  作文考试不等于道德测验(网友:晏扬)

  看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我立即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假如哪位考生在作文中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遇到这种情况他会选择保全自我甚至见死不救,或者考生讲述现实生活中“触动心灵”的选择时,并没有表达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这样的作文会不会被判为“跑题”或中心思想错误?会不会因此得到很低的分数?恐怕会的,估计也没有多少考生敢这样写,因为作文的提示语已经很明确地告诉考生应该选择什么,因为选择一旦和“心灵”这等圣洁的字眼连在一起,考生们实际上就别无选择,不管内心是怎样想的,他们都只能乖乖地就范于命题者预设的主题和思路,用崇高、正义、勇敢、无私等冠冕堂皇的辞藻去抒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动人篇章。

  实际上,即使是成年人面对这样生与死、为己与为人的非此即彼的道德考险,也很难作出果敢的选择,何况是18岁上下的高中毕业生?他们中间有多少人切身体验过“触动心灵”的选择?又有多少考生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我真的很同情考生们,本来高考的压力就非常大,现在又要他们在闷热的考场里,在短短的时间里化解道德难题,消除道德焦虑,作出“心灵的选择”,这简直是一种近乎残忍的苛求。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们唯一可选择的,就是编造虚假的道德故事,抒发虚泛的道德情感,表达虚夸的道德理想。为了上大学,他们不得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言不由衷的道德文章。我不知道命题者是怎么想的,现在很多成年人写文章,喜欢“八股”样式,喜欢假、大、空,难道我们要把这种文风通过高考作文传授给年轻一代吗?

  我们注意到,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全国卷)试题,都和伦理道德有关,无论是今年的“心灵的选择”还是去年的选择“诚信”,都是极其艰难的选择,都象是在借高考作文“考验”学生的道德水准,让考生陷入虚拟的道德困境之中。实际上,作文考试就是作文考试,它首要的任务是考察考生的文字组织能力,作文考试不是政治考试,更不是道德测验。即使政治考试和道德考试,也只能考察一名考生对于书本上的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掌握得如何,没有任何一种考试能准确测量一个人实际道德水准的高低。明明知道考生们的真实想法及实际道德水准与预设的作文主题有差距,却硬要“拔苗助长”地设置一些连成年人都回答不了的道德试题去“考验”学生,逼着考生们说假话,这是何苦来哉!

  被避孕的“心灵的选择”(网友:高志国)

  今年亮相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述了一个登山者救人的故事,要求考生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中说到:“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写出“正确”抉择并不难,如今妙笔生花的学子多得是。我想说的是,就大多数考生来说,正如作文提示中说的,登山之险恐怕一辈子看不到。他们现时面临的,主要是“高考”之险,高考触动了方方面面的“心灵”。为了帮考生过“险”,方方面面亦忙得不亦乐乎……群策群力,社会上也“涌现”了不少应试高招,五花八门。而其中许多在不断发展、创新,让人眼花撩乱。

  而恰恰是这些,构成了对“心灵的选择”现实性的挑战。

  比如,广州有不少女生为了避免在高考期间“撞上”例假,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商店购买口服避孕药。看到十七八岁的女孩子进了药店就直问有没有"避孕药",吃了会不会影响思维等等问题,店员们已经是见怪不怪了(7月9日新浪网)。其实这个迎考现象,早些天就有“版本”了。6月24日的《扬子晚报》曾转载,深圳有不少高中女生结伴成群,到药店购买避孕药的事。据说,高三的女同学间流传着说法,这般可以防高考时“老朋友”来“探望”影响成绩。

  “老经验”就更多了。两年前,笔者曾见过有苏州

医院出租小型医用氧气瓶给考生“醒脑”用的新闻——考生在家可以一边复习迎考,一边适时吸取标准医用氧;去年,北京等大城市还出现了考场外有吸氧车为考生服务的事儿。今年有新“创新”,避孕药“服务”到高考中来了,已直接“武装”到内分泌了!还有一条与之“比肩”的新闻呢,说的是,有记者从南京
东南大学
附属中大医院获悉,不少考生为了调整最佳状态,纷纷前往医院补充氨基酸,尽管医学专家说,正常考生输氨基酸完全没有必要,还是有不少莘莘学子通过输液为高考“加油”。

  一切的一切似乎正不顾一切,向着提高高考成绩这个目标狂奔而去。补了再补没病也补,即使多余也是心理安慰。然而,前面提到的一些莘莘学子,如果把高考的意思隐去,简直有“准病人”身影了。他们不是病在身体,是“病”在心理和心灵,而在高考中考核他们的,恰恰是一篇叫“心灵的选择”的作文。纸上的“心灵的选择”并不难,纸上谈的“心灵选择”,首先得先有真实、高尚的心灵,这样答卷上反映出的“心灵选择”才是真实的。我们高校欲选拨的,是德才兼备的好学生,而不是仅会夸夸其谈的“文章秀”选手。

  有了非虚拟的真善美的“心灵子宫”,孕育出的“选择”才是真实、高尚、可靠的,也唯有此,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前苏联的体育训练曾传有这么个方法,就是先让女运动员比赛前在设定的时间先怀孕,然后在比赛前一定的时间内把胎打掉。由于怀孕期间女性的生理反应,她们的在比赛中表现出的速度、耐力等指标往往能超越平时“自我”一大截。还有,就是把身体的血抽出少部分,比赛前再注进去以提高成绩,等等。而这些,兴奋剂检测委员会也没办法。可这般得到的好成绩,符合积极的体育精神吗?我们面对高考,不亦面临着类似的微妙的问题?

  以平常心看,高考至少形式上仍是考试而已。一场高考就如此狼狈了,就动用了“非常手段”,真的到了雪山绝境,自救脱险的勇气还不知道谁给呢。一场高考就如此“病人”状,那么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以及以后走入社会工作呢?许许多多重大的事在等着,那是不是还要一次次吸氧,一次次避孕,一次次射氨基酸?倘若真的如此,我们的民族岂不成了“东亚药夫”?人家不叫你“东亚药夫”叫什么?!又如何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愈演愈烈的迎考“非常手段”,让这次高考语文作文的高尚命题结结实实地避了一回“孕”!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