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寝室”的全家福,从左至右依次是袁金红、刘国兰、文静、邝琼、刘迪秋(邹君因故未到)。
近几个月来,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9801班624室爆出新闻:6名女生均如愿考上研究生。
这6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是如何圆自己的研究生梦的?6月30日,记者走进她们的“闺房”——一间素雅的女生寝室,室内二分天下,一半是摆满各种学习用书的书桌,另一半是简洁干净的床铺。6个准研究生笑迎来访的记者,然而,当她们回味四年的学习经历时,各自的考研故事又让她们喜极而泣,一种奋斗成功的喜悦也深深感染了记者。
一半单亲女相聚在华农
1998年9月,经历了七月流火,来自不同地方的6个女孩相聚华中农业大学,成了该校农学系的学子。
很快,6个阳光岁月里的女孩相互熟悉起来:来自襄樊的文静,父母离异15年,靠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厂里当医生的母亲支撑读书;从江西来的刘国兰家庭贫困,母亲去世,父亲年迈多病,靠二哥外出打工维持学习;从松滋农村考入大学的袁金红,一进校就申请贷款;家在监利农村的邹君,话语不多,来自单亲家庭……似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彼此的熟识,更加深了心灵的沟通,相互的了解,更让互帮互学的动机变得毫无保留。不久,在624寝室里,每个人都在里面“扮演”彼此欢迎的角色:刘国兰最勤快,每天第一个起床,“负责”打扫寝室卫生,叫醒寝室里的“瞌睡虫”;刘迪秋喜欢当“干部”,大家就尊从“民意”选她做寝室长;而来自荆州、不大安分的邝琼似乎对“农学经”不大满足,不知从何时起,满口都是“权利”、“义务”、“从法律上讲”……多了大家也就认同了她的“法官”和“律师”的地位,而另外三个女生则沉浸于土壤、植物的“研究”之中。在隔壁的同学看来,这里似乎不像农学系的宿舍,倒像学习俱乐部,寝室里的一切都围绕学习在运转:大家相约全寝室以“简捷”“明快”为主要特色,为增加学习、休息的“透明度”,不搞大学女生寝室流行的床帘,在门上贴上“谢绝推销,非请勿入”。
然而,这一切似乎与今天的考研成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那时侯,她们只想在美丽如画、绿阴葱茏的大学校园里全身心地去感受、努力地去适应。
六朵金花儿相携学有成
有人说,读书是快乐的,读书人也是快乐的。其实并不尽然———最勤快的刘国兰却在第一学期考了最糟糕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二。
刘国兰沮丧、自卑到了极点,一向乐观爱笑而喜欢“连珠炮”说话的她突然沉默下来,她苦思冥想,甚至想到退学,而在家务农的二哥的影子也在她脑海晃动起来:二哥虽然比她大不了几岁,但在老家早已是该结婚的大龄青年了,他顶着女孩子读书无用的世俗压力,承担起全家生活重担,在她上大学的前一天还坚定地说:“即使二哥这辈子不结婚,也要供你把书读完!”想到这些,刘国兰哭了,她感到对不起二哥。
同寝室的室友都来安慰她,在这一次,她们都听了“二哥”的故事。从此,这个不曾到过大学的“二哥”成了刘国兰和她的寝室室友的精神支柱,每到困难和麻烦时,就会有人冒出一句:“别着急,想想‘二哥’吧!”
经历这次考试风波,624寝室的同学更加务实起来。刘国兰更是发奋学习。
这以后,在农学系9801班,624寝室在历来的考试中出尽风头:文静与来自恩施山区的刘迪秋常常在争第一、第二名上交锋,袁金红同邹君在第三、第四名上鏖战,而一般班上前10名她们寝室常常要占6个名额。
在许多同学眼中,这样的竞争长此以往大家必然会发生矛盾,毕竟它与评奖学金和将来的保送研究生有很大的利害关系。
然而,在624寝室,这个预料中的矛盾始终没有爆发,偶尔一点小误会,马上就有人出面调和。相反,大家还相互欣赏彼此“主业”之外的“副业”:邝琼经常在武汉的一些电台上发表优美的文章,刘迪秋在学校的公益活动中展示才能……
实际上,624寝室的这6名女生全都获得过校系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的称号,最多的当选过4次校三好学生。
让法学与农学“接轨”
在624寝室,来自荆州的邝琼显得“不务正业”,而这习惯从进校不久就已经显现。正因如此,她是6个室友中惟一一个仅获得一次系三好学生者。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邝琼的“不务正业”却让北京大学的法学院与毫不相干的华农农学系联系起来,这个联系就是她以高分考取北大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而这在该校历史上尚无先例。
邝琼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是个走村串户的农村“经纪人”,在邝琼看来,父亲是个很有胆识的人,做生意从来不怕失败,母亲患有高血压,但性格坚韧。在许多事情上,父母对她的影响很大,尽管很支持她,却从来没想过为她设计什么道路。
大一一次偶然的讲座,让邝琼开始抛弃狭隘的专业意识:那是李阳的疯狂英语。在热烈的“喊”英语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李阳其人,我羡慕的不只是他的成功,我还佩服他,一个快要被除名的学生,一步一步走过了艰难的历程。”这次讲座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尝试换一个专业。
大一下学期,她报名参加了法律自学的辅导班,以后从来没有放松过。大三下学期她开始准备考研。当她复习到去年7月份的时候,她自信可以考上研究生,“到10月、11月份时,我感觉可以考北京大学了。”
“我觉得自己能考上北大,是因为我非常乐观自信。我很注重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周末有时间我都去听讲座。”邝琼这样对记者总结自己的成功。
邝琼在谈到改换“师门”时说:“有人说我专业思想不正,其实我从来没有这种想法。我只是把一时的学习成绩放得开一些,但我还是努力学了本科时的农学课程。而法学也可以说是无心插柳吧。”
院士也到“624”寝室挑弟子
来自襄樊的文静,人如其名,瘦削而文静。四年前,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求学生涯会与院士相关联。而四年后,她却作为农学系最优秀的学生,被免试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先生的研究生。
在谈到求学读研时,文静却拉起了与谈话主题并不相关的家常。
“我非常羡慕别人有一个好父亲。”这是文静说的第一句话。文静说:15年了,是母亲一个人来培育我和妹妹的。5岁时,我的父母离婚了。我母亲很要强,她所在的厂是全市的特困企业,工资只有300多元,而且还经常拖欠。我妹妹现在读高二。我母亲原来是学医的,现在单位里的诊所工作。为了多赚点钱供我们读书,每天中午和晚上,她都牺牲休息时间加班,给人看病。所以这是我学习的最大动力……大学期间,我也做过家教、兼职,每年暑假我都回去,帮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向成绩优异的她,在母亲的呵护中,从平淡的日子里一步步踏实前行,最终凭自己的实力成为院士的“女弟子”。
设想今后,文静说,自己会抓住学习机会一直读下去,读完博士,在科研方面做一点贡献,另外也想多赚点钱回报母亲。
寝室氛围造就一群女才子
在农学系的老师们看来,624寝室是有些“出格”、出彩。对6个学生的考研成绩,一位老师如数家珍:文静,免试推荐为华中农大傅廷栋院士的研究生;邝琼,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袁金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刘迪秋、邹君、刘国兰,都考取本校华中农大农学系研究生;其中刘迪秋和邹君的考试成绩分列本专业第一和第三名。
老师们认为,一个寝室的学生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学生自身努力分不开,与学生之间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也分不开。
而624寝室的六朵金花也感触良多。
邹君说:“我很高兴我在华中农大学习,农学系的学习氛围很好。我喜欢泥土和植物,对于学农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戴着草帽下田实习,别的院系的女生一看就知道我们是农学系的,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袁金红谈到:“我进华农时分数还挺高的。读农学也没有什么不好,各行各业都要有人去做,冷门专业更容易爆‘冷门’!”
刘迪秋说:“家里省吃俭用供我读书,我觉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工作时努力工作,学习时好好学习。今年,我在考研中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我身边的诸多老师,他们在备考中给了我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刘国兰回忆:“我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在中间一段时间,特别想放弃,不过大家相互鼓励,就坚持下来了。我们经常一起到畜牧楼、水产楼、生科楼上自习,那几个教室关灯比较晚,我们对那里的教室充满了感情!”
……
她们是幸福的一群!她们是快乐的一族!(记者 包东喜 通讯员 张柱红 文/图)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