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高走的‘毕业经济’是一条在大雾笼罩下的汹涌的洪流,置身其中的大学生都习惯了随波逐流。理智地看,每个人都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彩色泡沫,就像曾有过的网络股一样”。
记者在电话中听到了很激动的声音,电话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打来的。他说,看到本报7月3日刊登的《“毕业经济”是不是畸形消费?》后,这个话题成了他们晚上“卧谈会 ”的主题。“盘算后,我发现自己也花了近5000元,买手机、买衣服,想想我的父母在穷乡僻壤耕地劳作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揪心的愧疚。”他还说,“我总结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失去的机会,原因并不在于那天穿错了衣服;失去的友谊,也不是因为一起吃饭的地方档次太低。如果让我重新过一次大四,我想我不会这么做了。”
到底是什么吹大了“毕业经济”的泡沫?
一位女生说:“怎么敢不花这些钱呢?谁希望在第一印象上就输给竞争对手?”
记者最近在重庆人才市场采访了多家招聘单位的人事主管。在他们看来,求职时,服装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也不必过于考究,就穿平时的衣服就可以了。能否被录用的关键还是看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简历上的“校三好生”称号,比一件名牌衣服对招聘单位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而毕业前道别宴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大家你来我往形成连环套的结果。记者接触到的多数学生,在心里都希望最好是大家实行AA制,给自己造成的经济压力也没有那么大。然而在大家轮流做东的风气下,谁都不好意思说出A A制的话。
在从众心理、用包装掩饰对实力的不自信之外,记者注意到,现在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选举学生干部出现“贿选”现象等看似不应该发生在大学校园的事情,如今也有所闻。社会上流行的“(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等观点在校园也有一定的市场。潜伏在就业压力、虚荣心背后的,致使“毕业经济”步入误区的重要根源,是社会上相关不正之风在校园的折射。而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在吃穿方面高消费的经济负担转嫁给父母,也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行为。
据研究表明,2001年重庆市教育的个人消费及教育引致的消费为248.75亿元(记者按:约占当年全市GDP的14%)。高等教育阶段的人均基本教育消费为10335.97元,是义务制教育阶段的7.2倍。教育投入是必要的,教育消费也不应否定,关键是,这些钱绝不应该被主要花在包装打扮的饰品和觥筹交错的酒杯之中。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