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大门一开,哪匹“千里马”先冲出?侯恕望谭庆驹摄
本报讯记者邓琼,实习生刘黎霞、肖毅灵、常民强报道:昨天在赛马场举行的一场招聘会,是广东省为2002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开出的“末班车”。但据记者观察,到场毕业生们普遍却并不太着急,而人事部门对此所持的态度也日益宽松。
与年初举行的大型招聘会相比,昨天的人显然少了很多。虽然已是2002年毕业生就业的尾声,但从毕业生脸上的表情和投递简历的频率看,到场学生们的心态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焦灼,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着急,先看看吧。”
这些“镇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两种情况:一是手头已有不错的选项,但还想“往高处走”;二是虽然没有被正式录用,但有份暂时工作可以维持生活,只不过在寻找更长远的出路。
昨天入场的本科生、研究生大部分就属于第一种情况。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的小黄,在招聘会上显得很悠闲,逛了一圈都没有投出一份表。他告诉记者,北京和浙江老家都有单位要他,但他一直向往广州,总想来看看才死心。
小王是华南农业大学农林专业本科毕业,三月份就和一家国营企业签定了协议,但刚经过员工培训,只上了两天班就辞职了。他说:“我实在不适应国企的氛围,不想委屈自己,所以立即辞了职。”像小王这样因为“签得快辞得也快”而来重新选择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多数有较好的学历和学校背景,并不担心前途渺茫,只是把这当成一段“跳槽”的经历。
据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今年共有1.71万毕业生办理了暂缓就业的手续,而其中至少有7570人已经有了就业岗位。昨天场内有不少学生就属于这类。
广州大学化工学院的专科毕业生小林和阿健一起进场,他们都是中山人,已经分别在市内一家食品公司和化妆品公司上班。但单位太小,活儿不稳定。所以他们都办了暂缓就业的手续,希望可以争取时间找到更好的工作。
小洪在招聘场内转了一圈,觉得机会还是不少,但自己的“斤两”不够。他今年从广东交通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现在在一个电脑维修厂见习,每天工作到晚上,工资也很低。可是,他发现自己英语不过关,又不会独立编程,所以打算先充充电。
也有自己不急、却被父母逼来的。小王是中山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专科生,在父亲的“押送”下来参加招聘会。他前一阵也面试了几间公司,都没有回音,因为家境殷实,也就没再用心找工,一直在是专升本还是就业之间犹豫。
对大学生们的种种心态,有关主管部门抱着非常宽容的态度。市人事局的有关负责人认为,以前人们概念中的大学生就业,一定是户口、档案、单位“三位一体”地落实。如今随着用人制度的日益灵活以及就业政策的宽松,毕业生不急着找工作或较频繁地更换岗位是正常现象。他们对待就业的观念也在进步。可是近年来每年招聘人才的周期越来越短,供应量又在加大,至今尚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确实应该衡量一下成本,不要浪费了在社会上锻炼自己、累积经历资本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