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2/08/20 11:16  中国教育资讯报

  一、试题的变与不变

  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打破了其近年来一直恪守的“稳中有变”的准则,从试卷结构到试题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2年《考试说明》一出台,各种图解分析的文章充斥报端,高考专家们穿梭各地做报告,模拟试题粉墨登场,轰轰烈烈着实热闹了好一阵子。

  其实,高考试题的“变”与“不变”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变”的是试卷结构与试题形式,“不变”的是对语文素质与能力的考查;或者说“变”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不变”的内容。我们分析高考试题的目的,不是看其“外形”发生了哪些变化,而是要挖掘出试卷“外观”遮掩下的“内蕴”,以调整平时教学与应考复习的方向与策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2002年高考试题的变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选择题)改为主观题,这种变化能够更好地考查出学生真实的鉴赏和翻译能力。因为客观题的试题本身(包括错误的选项)对考生有不同程度的暗示,有时考生即使没有完全读懂原诗或原文,但只要对几个选项稍加比较也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客观题实际上更多地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即意会)与辨析信息的能力。改为主观题,不仅要求考生要读懂古诗文,而且必须用自己的话尽可能准确简明地表达出来,既要“意会”,又要“言传”,无疑更能体现“语文性”的特点。

  增加名句名篇的默写。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文化积淀的基本成分之一。新教材选入的古代诗文名篇超过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增加名句名篇的考查对日常教学能起到强化和督促作用。

  二、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简析

  ◆识记性的内容,重在考查学生平时的积累情况。

  试题中考查的字音、字形、词义都是常见常用的字词,名句名篇的默写也没有超出“学过和熟悉”的范畴(3句均出自教材)。第3小题选择词语的正确释义,是一道“新型的旧题”,试题难度不大,所涉及的词语都是很常见的,如“闻过则喜”(“过”是批评的意思),“适逢其会”(“会”是机会的意思),“剑拔弩张”(“张”是拉开的意思)。

  ◆表达应用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包括正确使用词语2题,辨析修改病句1题,语言连贯题2题(23、24题),仿写句子1题(兼考修辞格的运用),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题今年未涉及。

  正确使用词语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第4小题中“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B答案弄错了感情色彩;“有口皆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C答案中机关作风在整改之后,群众只能由原先的不满意变成满意,还不会到“一致颂扬”的地步。第5小题中“一再”和“再三”意思接近,但“一再”一般用于中性或消极的现象,“再三”一般用于良好的现象;“常常”与“往往”意思也很接近,但“常常”的语义较重,两者在搭配上也有细微差别。

  病句的辨析修改题主要从语法和表意两方面考查考生对语言的宏观感悟与微观理解的能力。第6小题A答案“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成分残缺,B答案“进行的再创作”中“的”字多余,C答案“精简”缺少支配的中心词(在“等”前加“机构”)。

  语言连贯题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23题所提供的病例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词语而造成行文上的脱节,24题则是由于语序不当而造成前后语句的不对称与不连贯。

  仿写句子题,第25题要求用比喻形式仿写句子,所提供的例句连用了4个比喻(博喻),后3个喻体与第一个喻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写好这个句子的关键是选择好恰当的本体和喻体,并且要表意明确、表达合理。比如可以把“人生”比作一列奔驰的列车,那么理想、道德修养、拼搏奋斗则是列车的车头、铁轨与车轮。

  ◆阅读鉴赏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进行分析解剖和归纳整理,对阅读材料加以鉴别、赏析和评说等方面的能力。

  科学论文阅读:选文介绍的是关于“沙尘暴”的内容,考生比较熟悉。7、9两题是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8题是理解文章中有特定含义句子的意义,10题是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做出合理推断。7、8两道小题的迷惑度较大。答题时既要注意文章中与备选答案相对应的句子,注意两者的细微差别,同时“瞻前顾后”,整体把握相关信息。如7题B答案原文中有“本是”一词,言外之意,沙尘暴在古代在保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而现在由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沙尘暴其实成了灾害性天气现象。如果作这样的分析,就不会误选。再如8题“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是对前文的总结概括,A、C、D三个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明显的对应句,B答案所犯错误与7题B答案同。

  文言文阅读:文言词语的理解,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又要根据具体语境合理推断。如11题“竟死”一词中的“竟”,在古代汉语中有“结束”(如《廉蔺列传》中“秦王竟酒”的“竟”)、“最终”(如《屈原列传》中“齐竟怒不救楚”的“竟”)、“全部”(如《项脊轩志》中“竟日默默在此”的“竟”)等义项,极少作“竟然”讲。“曲折”一词教材中没出现过,但联系上下文,学生是能推断出卫青上书向天子报告的应是“事情的经过”。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在文言阅读中属于较容易的题,只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弄清关键词句的意义,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联系,得分是不成问题的。如14题必须注意选择能表现李广“待部下宽缓不苛”这一特征的句子;15题D答案关键要弄懂“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的意思(刀笔吏指代办文书的小吏即审理案件的人,“对刀笔之吏”指接受审讯)。文言翻译要求直译,字句落实即可,既包括实词,也包括虚词。如“其”表何种语气,“谓”、“及”、“知”该作何解。翻译一要准确,二要通顺。

  文学作品阅读:既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考查对文章技巧的赏析。准确阅读的关键是读懂文章,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基本思路、文章的表现手法等等,在此基础上解剖细微之处,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话说知音》一文作者通过走进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对千古知音的内心世界,通过与俞伯牙心灵的对话,艺术地表现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与诠释,以及对知音的珍视与渴望。19题属于信息的筛选,答20题的关键是弄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既包括文献记载,也包括传说或神话),答21题必须弄清三、四自然段的联系,要注意四段第一句“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就会明白作者“劝慰”的原因有两点。22题要求答“表达作用”,既要答出表达效果(用了比拟和比喻,生动形象),还要结合具体作答(要注意这个句子的两个要点,“咀嚼和回味”即给人美的享受,“催促人们行动”即鞭策人们寻找知音、珍视知音)。

  ◆写作。2002年的写作继续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仍限定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材料的中心是人在救助别人的同时也救助了自己,“心灵的选择”,其实是人的道德规范的养成问题。只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素材优势和思维优势,选择自己所擅长的表达方式,就能写出材料真实、感情真挚、思想深刻、文采飞扬的文章。

  三、教学与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理解“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句话曾受到强烈地批判。如果把日常教学(尤其是高一高二)搞成应试类的练习,这是对“指挥棒”作用的曲解;如果从高考试题中捕捉到其对学生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教材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学会积累,学会分析,学会归纳,学会质疑等等,或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样的“指挥棒”还是很重要的。

  比如,词语(包括文言词语)的积累关键在平时,如果平时多留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并灵活运用,答高考题岂不是轻而易举?

  再如,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平时,要以课文为例子(高中第三册语文),教会学生去品读。事实上,很多学生鉴赏水平上不去,原因很多,如关键诗句没读懂,缺乏想象力,缺少相关知识等,但平时学习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缺少主动参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复习要抓住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紧扣考纲,有针对性地复习,在提高效果上下功夫。

  ①字(词)的音形义及背诵等识记性的内容,不要搞成“拉网式排查”,更不能钻墙角。

  有的老师给学生印发了大量的字词,注音,改错别字,选择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名言名句上千条,让学生反复地背,不能说不负责。适量地搞搞练习是可以的,因为练习本身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若无限扩大练习的范围,实际上是加重学生的负担,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一要注意“范围”。《考试说明》的要求很明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字的字形,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常见”“常用”是标准,切不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随便什么都考学生。在一套练习上,语音考了“里弄”的“弄”(方言,读lòng),字形考了“人影憧憧”(“幢幢”“憧憧”意思同,但“幢幢”常用,而“憧憧”冷僻),词语辨析考的是“排遣”与“排揎”,名句考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如此放冷枪,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将学生引向何方?

  二要注意“规范”。字音、字形、词义,不同版本的字典、词典有时会有差别,如何取舍?笔者的意见是,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基础,同时兼顾国家关于文字的法规。比如异形词,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发布的整理表已于2002年3月31日试行,教师就不能再墨守《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如“流连”就不能“也写作‘留连’”、“模仿”就不能“也写作‘摹仿’”了。

  再如“高谈阔论”大多数词典解释为“漫无边际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出题时就不要再采用个别词典上的“比喻高深的言论”的解释(这个意义今天已不用了),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②从语言自身的特点入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病句修改、语言连贯、仿写句子、扩展压缩语句语段等语言运用类试题首先应了解基本知识(如病句的6种类型、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等),弄清解题的基本方法,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从语言自身的特点入手,把握语句语段的内容与语言脉络,这样才能准确作答。

  比如第24题,要求调整画线的几个短语的语序,使其协调一致。这“协调一致”既指5个短语的结构相同,还包括它们的排列顺序。5个短语的排列顺序要考虑两点:音节的对称协调,内容的逻辑关系。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个两点,顺序排列得不是很合理。

  ③把握阅读规律,在“读懂”上下功夫。

  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头戏,也是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指数之一。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我认为,只凭高三复习阶段的应试性练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平时的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真正读懂文章,才是根本。只要遵循阅读规律,再辅之以适当的方法(如怎样筛选信息,怎样组织答案等),就能从根本上解除″阅读恐惧症″。当然,复习中对阅读题的处理如果也能作如上操作,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文章的阅读规律是“整体—局部—整体”。第一个“整体”实际上就是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中心、基本思路、表现手法;第二个“整体”即在解读局部、答具体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其在全篇中的位置和作用。这一准则既适用于读科技文章,也适用于读文学作品(包括诗歌)。

  如答第二大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文章通过对沙尘暴在地质史上与今天的不同作用的分析介绍,表明人类不要无限度地开发破坏自然环境,否则只能自食其果。前三段谈地质史上沙尘暴在全球生态平衡方面的积极作用,后两段谈现代社会人类的干扰性活动使沙尘暴成为灾难性天气。如果答题时能先对文章做这样的“整体”阅读,答错题的可能性就会小而又小。

  再如第17小题古诗鉴赏。很多考生将“折柳”所蕴含的情感理解为“伤离别”,过于机械地迁移学过的知识(“杨柳岸晓风残月”)。但若能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诗,注意“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句,就会准确分析出诗人在听到“折柳”这首乐曲时内心所涌起的思乡之情。

  ④写作。

  很多老师、同学过于迷信写作技巧、写作套路之类的“捷径”,其实是舍本逐末。技巧、方法对写作来说是重要的,但这些技巧、方法必须建立在平时的观察、思考、练习的基础上。只有多读、多看、多积累、多思考、多练笔,才能写出好文章。

  ●练习的“量”与“质”。

  高三复习不可能不做练习题和套题,关键是做多少,是否有实效。有的学校做了100套,甚至更多,效果如何呢?教师要精选典型练习题,分析解剖,举一反三,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这里的模拟、那里的“全真”统统印发给学生,高消耗低收效的做法应该避免。

  ●解题方法与答题技巧是“毛”,语文素质与能力是“皮”,应重在语文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上下力量,否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教师要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简单的“讲—练”或“练—讲”,应让复习充满乐趣,而不是枯燥的或无奈的操作,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李玉山)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