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外浦东附中马老师的儿子在非洲读书,虽然有邮件、越洋电话等多种联系方式,但她仍要求儿子每月至少写一封1000字以上的信回家,且信封格式要书写正确。然而,现在像马老师这样对孩子写信作出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很多中小学生连信封都写得不规范。
昨日,记者对本报《升学周刊》近期收到的200多封来信进行整理时发现,有70%的信 封写得有“问题”。“20……咦?这邮编究竟是指什么呢?”这竟是本市某中学生在面对信封左上角6个空格发出的疑问。一些学生使用印有“流氓兔”、“F4”等图片的花花绿绿、形状各异的信封,或用彩色卡通贴纸封住信封口,这些都属于不规范操作。有一些学生只写了“本市××路寄”的字样,连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也没写,万一信被退回,寄信人根本无法收到。信笺问题也不少。有没写收信人称谓的、有把称谓和“您好”写在同一行的、有忘了落款署名的,还有随意把署名写在信纸中央的,而这些都是不符合书信规范格式。
一位姓张的初二学生在信中说,他三年没有写过信,这次若不是妈妈催着他投稿,他肯定不写信。随着电话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学生们收发电子邮件越来越熟练,却将传统信件的规范格式淡忘了。据了解,目前上海一般在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课程,教学生如何写书信,但由于平时很少有写信的机会,这些基本的技能就生疏了。复旦中学蔡仁美老师认为,书信是一种传统文化,是生活中的一种基本技能,很有掌握的必要。(记者郭文才 实习生赵囡囡)
|